東平相李瓚是荀貞同鄉士人中的前輩,荀貞到東平前,提前傳檄他,叫他不必郡界相迎,但是李瓚是個守禮的儒生,未從荀貞此令,仍至在郡界迎接。
荀貞聽報之后,在離郡界還有一兩里的地方,就從車中下來,徒步而前,帶著郭嘉等人去與李瓚相見。
便且不論李瓚是潁川士人的前輩,徐卓是后生。
單從李瓚所帶的從吏,就可看出他與徐卓的不同。
徐卓所帶從吏,不乏勇武雄健之士,而李瓚所帶的從吏,卻盡皆高冠儒士。
於遠近頗多荒廢的田野間,遠遠地看到官道上這一干衣袖飄飄的儒生,藍天之下,竟是給人一種異樣之感。
不等荀貞到近,李瓚撩衣,像是要行禮的樣子。
荀貞慌忙趕上兩步,把他攔住,說道:“李公!貞豈敢受公之拜?公可千萬莫折煞我了。”
李瓚執意行禮。
荀貞攔阻不得,只好讓開身子,權當是受了他半禮,并下揖還禮。
東平國的郡治在無鹽。
無鹽位處在汶水以南。汶水整個的東西貫穿了東平國的郡內,正好把東平國大致的分為北邊和南邊兩個部分,是東平國境內最大的一條河流。
——同時從汶水上分出了許多的支流,分向南或向北流淌。
自東平國北邊的郡界入境以后,第一個是富成縣,然后再前行是章縣,接著就是汶水了。
沿途所見,河流密集,土地肥沃,然與在濟北所見的情況大差不差,荒蕪的田地也有不少,在農間耕作的百姓并非很多。
荀貞與李瓚同車而坐。
他一邊打望車窗外的景象,一邊問李瓚,說道:“李公,現在東平的民口數量,比之公上次上書郯縣時,可再有增長?”
李瓚回答說道:“瓚自到郡以來,廣招流民,并把明公分配下來的黃巾降卒妥善安置,現今民口數量比之三初到俊時大約增長了萬余口。”
李瓚是李膺之子,乃是一個正兒八經的傳統士人,他治理郡中完全按的是儒家的那一套,愛民重士、輕搖薄賦、重視農桑,乃是以禮義治民,加上他名聲很好,名望又重,所以他主政東平的這些時月,從外地而來投奔於他的士民數量還是不少的。
就整個兗州來說,流民招攬到的數量,可以說東平國雖然郡不大,於考課中,卻是名列前茅。
前行不是太遠,李瓚朝道路西邊指去,說道:“明公請看,這一大片田地,現於上面耕種的就是瓚安置的流民。這些流民有的從青州來,有的從兗州別郡來。他們到了東平后,瓚竭盡所能分給他們田地、糧種、耕牛,讓他們在這里安下家來。”
荀貞說道:“公在郡中,招徠流民,愛民如子,此皆德政。我在濟北的時候,徐卓在這方面所為,遠不如公甚矣。公若有暇,不妨去書徐卓,教誨下他,該如何在流民這塊兒施政?”
李瓚說道:“徐濟北治郡嚴厲,豪強懾服,如今濟北值此戰亂之世,而我聞之幾乎路不拾遺,此我不如徐濟北遠甚矣。”
相繼巡過富成、章縣,渡過汶水,到至無鹽,已是荀貞到東平郡的第三天了。
在無鹽休息了一天,荀貞命車駕西行。
卻是去了無鹽西邊的壽張縣,即鮑信戰死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