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貞點了點頭,說道:“我也是這么想的。”顧視二人,道出了他的考慮,說道,“我亦認為不能放孟德去并州,可是東郡狹窄,鄰接冀州,就算我現在下令潘璋進襲,只怕也難以留下孟德!卿兩人就此,可有何以教我?”
郭嘉想了一會兒,說道
(本章未完,請翻頁)
:“這的確是個麻煩。”
戲志才忖思多時,說道:“眼下之計,不外乎二。”
“志才,卿果奇士,竟有兩計之多?”
戲志才微微搖頭,說道:“明公,雖有兩計,這兩計卻都不見得都行。”
“你且說來我聽。”
郭嘉亦聚精會神,等待戲志才講說他的兩計。
戲志才說道:“先不令潘璋發起進攻,檄子龍,經平原郡,攻東郡之東北諸縣,以此來吸引曹東郡的注意;然后由潘璋擇揀精銳,出離狐,過濮陽不攻,急渡河,奔襲衛國!”
“以子龍佯攻,使潘璋急襲衛國?”
戲志才說道:“曹東郡既然決定了放棄東郡,那么他現下肯定正在做撤離東郡的準備,從各縣征募糧餉等等必不可少,這種狀況下,為了使東郡郡中不致發生騷亂,影響他撤軍的計劃,面對子龍的突然進攻,他勢必會派兵阻擋,如此一來,他的注意力不免就會被調到子龍那邊。
“也正是因他正在做撤軍的準備,其軍中現在必然軍心不定,離狐縣到衛國,雖隔大河,然相距甚近,百里而已,潘璋如能得到濮陽、衛國等縣的豪強、士民相助,急襲衛國,則趕在曹東郡未能做出及時的反應之前,拔克此縣,把他擒獲的可能,忠以為,還是有的。”
荀貞頷首,說道:“卿言甚是,此策確是有可行性。卿之二策是何?”
戲志才說道:“倘若上策不行,就廣散謠言於冀,指出曹東郡非久居人下者,以此影響袁本初,使袁本初不放他去并州。此忠之第二策也。”
第二策,相當於是第一策的替補對策。
第一策有成功的可能性,但說實話,荀貞也好,包括戲志才本人在內也罷,對此策的把握實際都不是很大。無它緣由,還是那個緣故,東郡無有縱深,衛國距離冀州太近,并且離狐、衛國間還有黃河為阻,即使潘璋得到了東郡豪強的幫助,能夠快速地渡過黃河,攻至衛國城下,可究竟能否再趕在曹操出逃之前,把他擒下?這是誰都不能保證的。
因是,在荀貞看來,第二策倒是比第一策更有成功的可能。
畢竟袁紹此人的性格,荀貞相當了解。
外寬內忌,矜愎自高,所任多親戚。這個判定,綜合袁紹目前的施政,可謂是半點不錯。
荀貞問郭嘉,說道:“奉孝,卿何見也?”
郭嘉說道:“監軍兩策,俱皆高明,嘉以為,可以雙管齊下,同時行之!”
荀貞見郭嘉似意猶未盡,笑道:“還有什么高見?奉孝,一起說出來吧。”
郭嘉說道:“前接程君昌來書,東郡幾成赤地、民不聊生,由此推斷,不管曹東郡是不是想竄去并州,至少他棄東郡而走,此斷不會假。明公,之前所以不攻東郡者,是為了暫時避免與袁本初發生直接的沖突,既然現下將取東郡,并且東郡必為我得,嘉愚以為,平原、陳留兩郡,亦可取之了!”
荀貞贊同郭嘉的意見,問戲志才,說道:“志才,卿以為呢?”
戲志才從容笑道:“三郡既得,青州亦可取矣!詐言明公頗讀太平經的謠言正在往青州散播,取得青州在手,再以田、糧為餌,百萬青州黃巾,不難為明公所用,我徐之民力將因此而得到極大之補充。然后擴軍演武,坐待冀、幽兵爭,或獲漁翁之利,或趁彼兩方無暇它顧之機,兵出豫州,攻滅李傕、郭汜諸賊,迎天子還於舊都,則海內之定,指日可待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