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從東郡撤走的時候,有很多兗州本地的部屬沒有跟他走。
畢竟像程立那樣,不僅看準了曹操是當世人杰,并且本身也早已和曹操深度捆綁的還是少數;又像萬潛似的,已投荀貞,復而背叛,到現在不管情不情愿,也只能跟著曹操的更僅他一個。
相當多數的曹操之原本部曲,特別是在曹操接替劉岱,入主兗州時才投到他帳下的那些兗州吏員,故土難離也好,對曹操的忠誠還沒到拋棄父母妻子的份兒上也好,則都是不肯隨他離兗去冀的。
甚至如那李象、梁逵這樣的,於曹操大敗以后,還試圖刺殺於他,以作轉投荀貞的進身臺階。
卻此李乾,身為鄉豪,到底是需要表現出他重義這一面的,盡管斷然是不會做出李象、梁逵干的那種刺殺曹操的事,但他亦不愿離開兗州,是不愿意跟曹操背井離鄉的眾人之一。
事實上,就算他愿意,他的部曲們也是不愿意的。
曹操撤離東郡時,李乾率部駐在東郡,於是,便在等曹操離開之后,他就向潘璋投降了。
——這個李乾,即是那個本為山陽郡巨野縣人,后至濟陰郡乘氏縣,聚眾數千家,再后投附曹操,跟著曹操打過兗州黃巾的那個李乾。巨野位處山陽郡的西界,與乘氏接壤。
李乾的名字,荀貞本來不太熟悉,但他有個侄子,荀貞前世的時候是聽過其名的,便是李典。
不過李典現在還不甚出名,不怎么為人重視。這是因為,一則他是李乾的從子,李乾自有兒子,名叫李整;二來,李典并不喜歡軍事,他從小喜歡讀書,少年時,曾專門拜師,就學《春秋左氏傳》,亦即他是專治《春秋左氏傳》此經,并且博覽群書,與其說他是個將才,就眼下看來,倒不如說他更像是個儒士;三者,李典的年紀現在也不大,是以其名氣今尚未顯。
李乾、李整、李典暫且不必多說。
……
只說宣康所說的“剛收到李乾軍報,李乾說他還得再過幾日,其部方能拔營”云云。
這說的是荀貞在決定了調徐榮及其所部攻略河南尹后,為了補充廣陵郡的兵力,同時也是吸取乘氏李進造反的教訓,便給李乾下達了命,叫他帶領他的部曲改去廣陵郡屯駐。
部曲,放到李乾這樣的鄉豪身上來講,有兩個意思。
一個是能夠上戰場打仗的兵士,換言之,也就是他手底下的青壯;一個是跟著某人的所有民眾,換言之,也就是李乾召聚到的那數千家百姓中,包括男女老弱在內的所有人。
荀貞下給李乾的“率部曲改駐廣陵”此令中的“部曲”,指的是前者。
至於后者,那些老弱,亦即“青壯”們的父、母、妻、子、女等等,荀貞則在兗州郡治昌邑附近,特地劃出了一塊地方,供其居住,同時分給田地。
很顯然,荀貞這是要把李乾從割據性質的鄉豪,轉變為他帳下的普通一將。
此前在曹操帳下的時候,曹操那會兒正是用人之際,對李乾這類自帶數千家、上萬民口的來投鄉豪十分遷就,允許他們仍舊如常,青壯、老弱都混居一起,投附李乾的那些百姓,也仍然歸李乾直接管轄,曹操絕不插手。
——事實上,曹操的這種態度,也是而今亂世之中,“主公”對待來投豪強的普遍態度。別的不說,就說荀貞,荀貞對待汝南郡的李通,正是與曹操對待李乾的方法是一樣的。乃至直到現下,李通在汝陰等縣,還是像個土大王似的,他的那些部曲民眾,依舊由他直接統帶。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像李通、李乾此類的割據小勢力,方今海內多了去了,如果在形勢尚未穩定的時候,就把他們的賓客奪走,那很可能就會激起他們的反叛,只能慢慢來。
然則說了,忽然到荀貞這里,改變了曹操對李乾的待遇,那么李乾會同意么?
不同意也沒辦法。
今時不比往日,荀貞更非曹操可比,現在不但兗州已經沒有了荀貞的敵人,而且荀貞還打下了青州,青、兗、徐、豫而下已是連成一塊,可以這么說,黃河、洛陽以東、江淮以北的這片廣大區域,現如今已然是盡為荀貞之土,稱他一聲“東南王”,當之無愧;手底下只有區區數千家的部曲,李乾再是不愿,他又豈敢不從荀貞之令?只能老老實實的遵從。
只是話說回來,李乾所部畢竟還是和正規軍有所不同的,他手下的戰士,在南下廣陵之前,怎么著也需要和他們的家眷告個別,故是,他請求荀貞再給他幾天的時間。
於情於理,這點耽擱的時間還是得給他。
聽了宣康的稟報,荀貞說道:“好,那就再多給他幾天時間。”問宣康,說道,“給李乾部曲的糧種、耕牛、各種撫恤都發下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