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如果打敗了公孫瓚,的確是就會有這么一個問題出來,幽州該推舉何人為主?
鮮於輔卻是早有主意。
他說道:“既敗公孫瓚,我等遣軍南下,迎公子和還幽州,上表天子,舉公子繼幽州刺史,不亦可乎?”
齊周和閻柔對視了一眼。
兩人都從對方的眼中看出了對方的所想,不約而同地說道:“子佐,此策上佳。”
卻是為什么齊周和閻柔都夸贊鮮於輔的這個主意非常好?
原因卻也不復雜.
一方面,自然就是因為劉和是劉虞的兒子,并此前是在朝中任官,也就是說,資歷也好,威望也好,——當然這個威望更多指的是他父親劉虞的威望,劉和都的確是足以出任幽州刺史此職的。
另一方面,則是劉和本人在幽州其實是并無根基的,而且他先是被袁術扣留,然后又是被袁紹扣留,他無計可施,唯能任人擺布,又從這一點,大概的也可看出,他這個人亦沒有什么能力,至少不夠機靈。如此一來,把他舉為幽州刺史之后,幽州的大權,實際上等於就是掌握在了鮮於輔、閻柔、齊周、鮮於銀他們幾個人的手里。
比起迎袁紹來,這當然是更好的一個辦法。
閻柔得以一個早先鮮卑、烏桓的奴隸之身,而得到鮮卑、烏桓大人的信任,甚至為他殺掉代表漢庭的護烏桓校尉,現他又能夠得到鮮於輔,鮮於銀、齊周、尾敦等諸多漢人士子、州府大吏的擁戴,成為討伐公孫瓚這支部隊的主將,他自然本身便是個有能力的人,深層一點分析,作為一個有能力的人,值此亂世,他自然而然地又也是一個頗有野心的人,——要不然他要不會同意鮮於輔,鮮於銀,齊周、尾敦等人的舉薦,來做攻打袁紹的頭面人物,所以,就他本心而言之,他也是不愿意和袁紹混在一起,迎袁紹來幽州的。
他這時說道:“子佐兄此言甚是,如把公孫瓚比作是惡狼,袁本初,虎也。若是答應了袁本初和我等聯手共擊公孫瓚的請求,好有一比,即是前腳拒狼,后門迎虎,對我幽州士民,實不利也。況則,子佐兄所云之等到烏桓各部兵馬到齊以后,我等擁眾數萬,又何須本初前來相助。此言亦甚是也!公孫瓚,我自可討滅之。”
這末尾一句話,閻柔說的很有信心。
頓了下,閻柔顧盼眾人,接著說道:“公孫瓚酷烈之徒,弒主無道,無有民心;反觀我義軍,上為劉幽州報仇,下為安民,可以想見,候我軍一至,沿途士民勢必接踵相迎,肯定會有更多的忠義之士加入我軍,消滅公孫瓚,難道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么?”
至於郭遜,閻柔也同意鮮於輔的建議,說道,“郭遜現在確實是不能把他放回去,以免打草驚蛇,且等我等討滅了公孫瓚以后,再把他放回冀州不遲。”
齊周卻是有一個擔憂,他說道:“你們剛才說迎公子和回來為主,這當然很好,可是萬一袁本初不肯放公子和回來,畢竟公子和現在可是在袁本初的手中,如果這樣可該如何是好。”
閻柔說道:“待敗公孫瓚后,袁本初若果如君所說,竟不放公子和還,我等便南下討之就是!”
南下討之,這只是隨口一說。真到了那個時候,而袁紹又真的不放劉和回來的話,南下討之估計是萬不可能的。
但至少名義上奉劉和為主了,那么不管劉和到不到幽州,都已經是州有長吏了,已經不影響鮮於輔,鮮於銀,齊周閻柔等人掌握權力,便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