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仆延面色十分的悲苦,說道:“聽說劉幽州不幸遇害之后,我五內俱焚,恨不得立刻就為劉幽州報仇,故而一聞君等欲南下進討公孫瓚,我立刻就盡召我部中驍悍,響應前來!”
蘇仆延的漢話說得很流利,畢竟他沒少與幽州的高官、豪強打交道,——不但蘇仆延,烏桓各部的酋率們,包括一些有身份的貴族,漢話說的大多都是挺流利的。
蘇仆延和閻柔關系比較熟,兩人對談,盡管漢話,行的卻非是漢家之禮,而是胡禮。
兩人彼此脫帽,在胸前一碰,行了個脫帽禮,隨后兩人擁抱了下。
鮮於輔說道:“劉幽州在世的時候,曾經多次的夸贊於你,說你雖然胡人,但是忠心漢室,并且一直都說想要向朝廷上表,請朝廷封你為單於。可是因為道路的阻隔,劉幽州的這個愿望一直沒有能夠付諸行動。如今,劉幽州的此個愿望還沒有達成,就不幸被公孫瓚篡逆害死。我等恨不能陪同劉幽州一起死去,可是為了給劉幽州報仇,不得不茍活於現在。
“現下有了你帶兵前來相助,我等此次南下攻打公孫瓚,必然勝也。等到打敗了公孫瓚后,梟其首級而祭奠於劉幽州的墳墓之前,也總算是可以一慰劉幽州的在天之靈了。”
蘇仆延眼中竟是噙上了淚水,說道:“每當想起劉幽州給我的恩典,我都感激涕零。這次盡討公孫瓚,我一定盡心盡力。”他指了一下身后,說道,“我把我部中的精銳,包括遼東屬國烏桓各部的兵馬都給帶來了。”
在他身后,約有兩三千騎的烏桓騎兵。
這些烏桓騎兵都是輕騎兵,沒有披甲的,但是馬很多,一人兩騎,有的甚至一人三四騎,所以雖然只有兩三千騎,加上近萬匹馬,聲勢卻是很大。
他們的武器主要是弓矢,每個人都攜帶了弓一副,隨身帶預備替換的弓弦數根,以及一人三壺箭矢。再之外,便是配刀。
閻柔放眼看去,注意到這兩三千的烏桓騎兵大部分正當壯年,心中滿意,想道:“蘇仆延言說是所帶盡皆精銳,此言倒是不虛。也不枉我向蘇仆延許諾,打敗公孫瓚后,我只要地盤,凡繳得的財貨等物悉數給之!他肯帶來這許多敢戰士相助,我南下攻公孫瓚的勝算更多了。”
卻那蘇仆延話說的好聽,什么感念劉虞的恩德,如前文所述,他是曾經跟著張純張舉背叛過漢室朝廷的,后來之所以受了劉虞的招安,那是因為被公孫瓚打得怕了,不得不接受劉虞的招安,正好趁劉虞這么一個寬厚的長者到了幽州做長吏,他借機接受招安,洗去他叛賊的身份,還避免了公孫瓚對他的進一步打擊,如此而已。
所以事實上,他對漢家朝廷是沒有什么忠心的,而對於劉虞,他雖然的確是頗有感謝,但更多的也只是利益上的來往。劉虞的被害,他事實上沒有多大的感觸,他說他是為劉虞報仇而來,顯然是不可能的。他真正的肯帶兵前來相助的原因,卻正是閻柔剛才所想的,是因為閻柔許給了他足夠豐厚的利益。
閻柔不但許給了他這些利益,包括塌頓在內,包括其他的烏桓鮮卑各部左來幫助他的胡騎各部的酋率在內,閻柔都做出了相同的許諾。
閻柔到底在鮮卑、烏桓中待的時間很長,對他們的脾性非常了解,知道沒有足夠的利益,是萬難把他們召聚過來的。
塌頓派來的騎兵和蘇仆延帶來的騎兵人數差不多,也是兩千多騎。
這兩部合在一起便是五千騎上下,其他的烏桓各部以及鮮卑騎兵則共有萬余騎。
蘇仆延在幽州烏桓中的名氣還是不小的,僅次於現在已經死去的丘力居,因此,閻柔就把這些烏桓、鮮卑各部騎兵,分了些給蘇仆延統帶,亦有主動愿意跟著蘇仆延的,蘇仆延的兵馬數量,多至了六七千之數。
閻柔邀請蘇仆延和率部來助的幾個重要的部落酋率一起到百子帳中,商議南下進討公孫瓚的具體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