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當天下午,劉備的這個同學辭別劉備,踏上了回幽州的道路。
劉備把他送出城外,目送他遠去的身影,直到看不見了,才勒馬回行。
遙想當年在山中求學於盧植門下時,同學們其樂融融,喝美酒、穿美衣服、聽好聽的音樂,養狗騎馬,彼此都對未來充滿憧憬,劉備那時才十五歲,公孫瓚也方弱冠之齡,劉備這個還幽而去的同學則與劉備年齡相仿;轉眼間,差不多整整二十年已過,他們幾乎都是沒有防備地就被拋入到了他們上學時壓根沒有想到的這場“驀然而至、延續至今”大動蕩中,經過了黃巾之亂、經過了諸侯討董、到了現而下的群雄割據,同學們不僅皆已不復再是少年,并在這漫長的、戰無寧日的二十年中,各有了不同的遭遇。
今日一別,以后與這個同學也不知還有無再見之期,與公孫瓚亦不知是否還有重逢之日。
卻是時光荏苒,一切都在改變,時局變了,人也變了,心態也變了。
可是,這份同窗之情,年已三十五歲的劉備,卻恍惚於此際,如有錯覺,覺得還沒有變。
返回路上,劉備數還顧之,早不見他那同學的車騎影蹤,只有冷清的塵土,一時五味雜陳。
“二十年矣!天下大變,盧師已逝,伯圭將敗,漢室日漸衰微,我劉備輾轉南北,至今卻仍不僅是一事無成,益德等并也與我日遠!嗟乎!嗟乎!備也無能,蹉跎終老乎?”
劉備沒有回城,而是去了徐榮的營中。
徐榮正在做各種備戰工作,忙得很,但是聞得劉備來見,還是放下了手頭的工作,請他入帳。
劉備知道他忙,便不繞彎子,開門見山地說道:“昨日聞將軍言說,欲在用兵河南尹前,再去書張濟、段煨、楊定諸將,以期望彼等能夠對將軍進取河南尹不作阻撓;所謂‘各為其主’,備竊以為,將軍此愿,怕是不易達成。”
徐榮從劉備的話中聽出了劉備的意思,問他,說道:“敢問玄德,必是有以教我?”
劉備說道:“備愚鈍,豈敢有教於將軍。不過備倒的確是有一陋見,愿獻給將軍。”
徐榮問道:“是何良策,君請言之。”
劉備就把自己的建議向徐榮道出。
徐榮聽完,大喜說道:“君此策誠然良策,若能得行,來日我為鎮東取下河南后,必將君之此功,報於明公!”
劉備的臉上露出寬厚的笑容,說道:“依我兄軍令,為將軍轉輸糧秣,兼備南陽袁公路,此備之任也,取河南尹非備之事,備又豈敢貪功。”
聽到劉備這不要功勞的話語,徐榮更加歡喜,對劉備也越發的有好感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