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貞說道:“這都是公把我的忠誠向天子表達得好。”
劉儒說道:“儒也只是實言奏稟罷了。明公,天子幾度哽咽,他私與我說,他此前聽從了黃門侍郎丁沖等人的進言,已經遣劉和還幽,,想要召劉幽州率兵南下,相救他於長安,卻劉和自離長安后,遲遲沒有消息,也不知而下情形如何了。天子希望明公您能和劉幽州聯兵,共討李傕、郭汜、樊稠諸賊!”
荀貞說道:“劉幽州已為公孫伯圭所害。劉和現倒是已從袁本初那里還回幽州了,但他在幽州并無根基,只有其父遺留下來的恩德和名望而已,料他在幽州是掌不了什么實權的,天子盼我與幽州聯兵,北、東兩路共進長安,這怕是做不到了。”
長安那邊與關東州郡消息隔絕,很多事情,長安都不能及時的知道,不過公孫贊、劉虞火拼等等這些事,劉儒在回來郯縣的路上,已經聽聞,嘆道:“是啊,明公,如今看來,天子此愿怕是的確不能達成了。”
“你適才說,遣劉和還幽此策,是丁沖獻給天子的?”
劉儒答道:“是的,明公。”
“這個丁沖,可就是與司徒譙縣丁宮同族的丁幼陽么?”
劉儒答道:“正是此士。”問荀貞,說道,“明公亦知此士么?”
“我嘗聽孟德提過此人,孟德贊他是衣冠良士,今聞其獻給天子之此策,果良謀也。”
劉儒頗不解荀貞之意,說道:“良謀么?可劉和先后被袁術、袁紹扣留,此策實無所成。”
荀貞笑了笑,沒有具體的給劉儒解釋。
劉和沒能辦成此策,是劉和自己的問題,換言之,是執行力的問題,與此策的好壞沒有關系。荀貞之所以說此策是“良謀”,乃是從此策提出之出發點來講的。出發點,亦即希望能通過此策達成的目的。在荀貞看來,目的有二,一個表面的目的,一個深層的目的。調幽州兵去長安救駕是目的之一,是表面的目的;袁紹以今天子是“董卓擅行廢立之結果”為借口,向來抵觸今天子的,甚至袁紹為此,還曾想擁立劉虞為天子,如果劉虞卻起兵救駕了,那坐擁冀州的袁紹還能有什么借口不肯勤王?此條,大概可稱是此策的另一個目的,即深層目的。
見荀貞不再就此多說,劉儒也就不再多問,說道:“明公,現下長安城中不僅天子極受李傕、郭汜、樊稠諸賊的脅迫,朝中諸公也盡受李傕諸賊的淫威欺凌,上至三公、下到百石吏卒,無不對李傕諸賊恨之入骨,誠可謂而今的長安城是滿城怨望,天子、臣民俱皆翹首以盼義軍之來,以掃清賊霾,重造漢家!敢問明公,卻不知就此是何打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