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個緣故,是河東郡南鄰弘農郡,西接左馮翊;弘農郡、左馮翊俱有涼州兵馬駐扎。一旦在河東郡陷入苦戰,弘農郡、左馮翊的涼州兵因為李傕等對袁紹的敵視、以及楊奉的關系,就很有可能會援助李樂等部;同時,西河郡的白波黃巾肯定也會馳援李樂等不,這樣,對曹操部就只會更加不利,甚或可能會讓他陷入西北、西、南三面皆敵的險境。
所以,這條進軍路線,曹操此前沒有選擇。
話說回來,此前沒選擇,為何現在又選擇了呢?
……
高干亦有此疑,問道:“曹公,李樂諸賊與西河諸賊成掎角之勢,攻其一,則另一必援;南下河東,先滅李樂諸賊,斬除了西河諸賊的近援之后,再北進西河,滅西河諸賊,此一戰策,你我之前也不是沒有議過,但當時曹公以為此策不可行,卻而下曹公為何又將此策提出?”
曹操說道:“之前此策的確是不可行,但現在卻是已經可行了。”
高干問道:“此是為何?”
曹操舉起兩根手指,又朝高干晃了晃,笑道:“可行有二。”
“干愿聞其詳。”
曹操說道:“我告訴你個好消息。”
“曹公,什么好消息?”
曹操收回手指,端起茶碗,抿了口水,笑道:“元才,你知道的,我與王文都是舊識。到太原郡以后,我就與他秘密地通信來往,想要說服他,幫助你我共滅白波黃巾。”
“這我是知道的,但他不是因懼楊奉、李樂、西河白波諸賊,而至今未有同意公之所請么?”
曹操撫須而笑,說道:“他現在同意了!”
“同意了?”
曹操說道:“我前些天又給他去了一封書,總算說服了他,他已愿意與你我聯軍,一起殲滅肆虐河東已久的李樂、韓暹、胡才諸賊,及南匈奴去卑所部!”
“此事當真?”
曹操點了點頭,從懷中取出一書,叫堂上侍吏轉遞給高干,說道:“元才,這就是文都給我的回信,你看看。”
高干接住信,展開觀閱。
“王文都”何許人?此人名叫王邑,“文都”是他的字,北地郡泥陽人,現為河東太守。
北地郡,屬涼州,曹操是兗州沛國人,兩郡遠隔兩千余里,卻曹操怎么說他與王邑是“舊識”?
原來,這王邑家是涼州本地右姓,少年時他嘗師從弘農劉寬。劉寬博學諸經,號稱“通儒”,乃宗室名臣,后曾被拜為朝之太尉。曹操家雖非清流士族,然亦本朝之上等貴族也。打小,曹操就常住洛陽,故與劉寬相識,并從劉寬這里,也就認識了王邑。
——卻貴族、士族子弟,到底非是黔首、寒士能比,雖然遠隔數千里外,猶能有舊交故識,而且他們的舊交故識,大多非尊即貴。這要換個出身不高的人,只怕是八竿子也和王邑通不上書信,然曹操卻就在能離開兗州,遠到陌生的太原郡后,與鄰郡的長吏王邑迅速搭上關系。
王邑的回書,果如曹操所稱,真是答應了曹操“聯兵共討李樂諸賊”的建議。
高干看罷,又驚又喜,說道:“這、這……,曹公,王文都怎么肯改了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