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邑年有四旬,一部大胡子,相貌堂堂,身材高大,雖為文臣,有著北方邊地人的雄壯之氣。
他聽完他從弟的回報,便召親近的郡吏入見,先把此事告訴了諸人,然后吩咐諸人分頭悄悄地去做準備,打探李樂那邊的動靜。
卻諸吏散去后,一人折轉回來。
這人年紀不大,方弱冠之齡,衣飾樸素,然氣宇軒昂,外露剛正。
此人名叫賈逵,家在河東郡襄陵縣,其族世為著姓,但其少孤家貧,乃至冬天連棉褲也沒有,有一次他在他妻兄柳孚家借宿,天亮后穿著柳孚的褲子走了,因為此事,他於郡縣中,頗得通健之名。賈逵為兒童時,戲弄常設部伍,其祖父異之,對他說:“你長大必為將率。”其家雖貧寒,到底是右姓豪族,文化的底蘊是不缺的,其祖父便向他口授了兵法數萬言。
王邑到任河東太守后,聽說了賈逵的事跡和姓名,於是就把他召入郡府,和衛固一樣,任命他做了一個掾吏。衛固對曹操說,“須當速決”是他和王邑商議出來的,“里應外合”是他獻給王邑的,實際上這些并不僅僅只是衛固一人而為,其中還有賈逵的很大貢獻和功勞。
王邑見賈逵轉回,便喚他的字,問道:“梁道,李樂諸賊現下大概已經獲悉曹公部入境,大戰就在眼前,你不趕緊去做準備,怎么又轉回來了?”
賈逵說道:“明府,逵有一疑,不知道當問不當問。”
對賈逵,王邑是非常欣賞,很喜歡他的,聞他此言,就笑道:“卿有何疑,盡管問來。”
賈逵說道:“若說之前曹公來書與府君,希望能得府君之助,殲滅白波諸賊,答應他也不是不可以;可現在洛陽已為鎮東將軍帳下之徐榮所部和孫伯符部兵馬入據。
“明府,這曹公他可不是荀鎮東的對手啊!正是因為不敵荀鎮東,曹公在兗州沒了立足地,他才乃西投袁公,才又到并州太原。卻既鎮東所部已至河南尹,明府為何不與鎮東聯系,謀劃共除李樂諸賊,而仍與曹公聯手?”
王邑聽了賈逵此問,也不瞞他自己的想法,回答說道:“梁道,我豈不知單論兵勢,曹公不如鎮東!可是一則,鎮東所部現下是剛入洛陽,怕是沒有余力助我攻滅李樂諸賊;二者,我與鎮東不相識,他的治府又遠在徐州,我即使想請他相助,也聯系不便。
“民諺有云:兩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故我決定仍與孟德聯兵。
“又且而今,正如孟德所言,李傕、郭汜、樊稠正與馬騰、韓遂對峙於長安,李傕現在一定是沒有多余的兵馬給楊奉,助他馳援李樂諸賊,機亦不可失也!
“所以,還是先和曹公聯手,待滅李樂諸賊,河東全郡還回我手,底下來,我郡可以北連曹公,亦可南通洛陽,和鎮東通消息,游刃有余,即此謂也,豈不也是更有利於我河東么?”
賈逵想了一想,覺得王邑此言深有道理,下拜行禮,說道:“明府深謀遠慮,非逵可比也。”
王邑笑道:“好了,梁道,你若是再沒有其它的‘疑’,就去做準備罷。”
賈逵應諾而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