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貞占取洛陽,入據河南尹,是為了什么?
軍事是為政治服務的,當然是為了達成他下一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目的,所以說,這其實是個政治目標,遷治到兗州,與其說有助於軍事,不如說有助於他此政治目標的實現。
只不過,這一層意思,沒辦法在堂上,當著這么多吏員的面公開去講;能說的,也只有張昭說的那個“勤王救駕,消滅李傕諸賊,迎天子還於舊都,成就再度中興我漢室之偉業”而已。
除掉這一層最根本的好處,還有一個不能為外人道的好處。
便是,如果把治所遷到兗州,荀貞對豫州的控制會變得更強。
徐州在豫州的東邊,雖然兩州也接壤,可是一則,郯縣距離豫州遠些,二來,徐、豫是東西并列,并無地勢上的優勢;若遷治到兗,就不但距離豫州的距離更近,且兗州在豫州之北,在地勢上也有居高臨下、如劍臨頭的優勢。
荀貞問道:“遷治的好處,張公、志才已經說了,我也是這般認為;君等都是什么意見?”
堂上諸吏,一個一個地起來,發表自己的意見。
盡皆贊成,無有反對之聲。
諸人贊成遷移幕府治所到兗的理由中,不少人提到了“徐州偏遠”這一條。
“偏遠”此詞聽得多了,也許是因荀貞今天心情不錯,——遷治看起來只是把治所從一個地方遷到另一個地方,但其背后代表的意義卻是十分重大的,這代表著荀貞現在的軍事、政治兩方面的實力和地位,比之往日,都上到了一個新的臺階,代表他的事業將要開始一個新的階段,他的這個軍政集團將要面臨一個新的未來,所以他的心情屬實不錯,倒還真是如戲志才所贊,文思如神起來,忽又由此兩個字,想到了一句話,“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荀貞一邊聽著堂中諸吏相繼發表個人的意見,一邊手指輕輕扣著案幾,心中想道:“把治所遷到兗州之后,‘先天下之憂而憂’,可表我處江湖之遠,憂心朝廷的忠誠,‘漢賊不兩立’,此五字則就可做我成功實現下步目標后的政治號召。”
下一步,說的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后。
到那個時候,把“漢賊不兩立”這五個字提出來,不從天子令旨的,統統是賊,而他作為輔佐天子的大忠臣,自然就代表著漢。——“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這兩句話只有前句適用於荀貞,后一句不適用,首先,荀貞的地盤不算偏安,其次,“王業”只有帝王可稱。
……
堂中諸吏一一發表完意見。
荀貞說道:“卿等之意,我盡知矣。既然卿等都不反對,遷治此事,今日就正式定下。張公、志才等在與我討論此事之時,曾提出過兩個問題,今日我也想問一下卿等對此兩問的意見。”
幕府司馬宣康問道:“敢問明公,是哪兩個問題?”
荀貞說道:“這兩個可能因為遷治而產生的問題,一個是青州,一個是揚州。”
堂上諸吏都是聰穎絕倫之人,不用荀貞細說,聽得“青州”、“九江”這兩個詞,便都明白了荀貞說的問題指的是什么。
便有一吏起身,說道:“下吏竊以為,這兩個問題可能會成為問題,但絕不會成為大問題。”
正是適才發問的宣康。
荀貞問道:“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