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當、劉備兩部兵馬出了洛陽,沿著陽渠,向西南張白騎部出沒的方向而行。
行軍路上,韓當、孫河先碰了個頭,商議破敵之策。
孫河說道:“劉將軍沙場宿將,未能擊破張白騎部,今我軍與劉將軍合兵,兵勢雖漲,接下來的這場仗,卻不可大意。”
韓當不以為然,撓須說道:“劉將軍雖久從鎮東征戰,然我不曾聞其獨當一面,亦沒有聽說過他有立下過什么大功,他雖然前戰未勝,今我等再擊白騎,必可勝也。”
韓當倒也不算看不起劉備,事實上因為孫策感謝之前汝南打呂布時劉備給他的幫助,對劉備甚是禮重,隔三差五就派人往潁川給劉備送些禮物的原因,韓當對劉備還是挺尊重的,只是尊重歸尊重,放到具體的打仗上邊,劉備於荀貞帳下,到現在為止,也的確是沒有什么特別亮眼的表現,那么韓當認為劉備沒有“軍事才能”,在這方面不重視他,也在情理之中。
又及韓當長於騎射,膂力過人,以前追隨孫堅的時候,在孫堅帳下就是有數的勇將,——他以遼西郡人的身份,而得以在孫堅這支以江東子弟為主組成的部隊中得到重用,只這一點,就可見其人之武勇;孫堅死后,他又跟隨孫策,在孫策帳下依然得到重用。
無論是此前跟孫堅時,還是現在跟孫策,韓當都立下了赫赫的戰功。
兩下結合,他說出這樣的話,并不奇怪。
孫河說道:“雖然如此,但是將軍,張白騎部本是黑山賊寇,慣於逃竄,如果他不肯與我軍決戰,那么我軍只怕還真是不太容易把他消滅掉,……不知將軍就此可已有對策?”
邊上一人開口說道:“此有何難!”
韓當、孫河把目光投注過去。
說話這人,年齡不大,觀之才十八九歲。
此小將名叫陳武,廬江郡人,乃是剛從廬江郡不辭千里,投到孫策帳下未久。
孫堅討董一戰,聲名鵲起,早就名播江東。
孫策繼承其父打下來的基業,不僅繼續掌控著豫州這塊地盤,并且還在孫堅死后,與荀貞部聯兵逐走了寇據汝南的呂布,完成了孫堅都沒有做到的事情,其“孫郎”之名更是遠動荊揚。
陳武聽聞了孫策的威名,又得知孫策今年才二十出頭,只比他大了一兩歲而已,說是“英雄重英雄”也好,說是“同類相求”也好,對他的這個州里人孫策自然就不免惺惺相惜,甚為愛慕,其家本是廬江豪強,於是他竟就帶了宗族、賓客百余人,出廬江北上,經九江而入到豫州汝南境內,投到了孫策帳下。
一則,陳武是頭一個從揚州這么遠的地方跑來投奔自己的;二者,陳武年紀雖少,卻不類尋常的南人,個頭高大魁梧,長七尺七寸;其三,廬江郡此地,至今尚存吳越舊風,人性躁勁,風氣果決,包藏禍害,視死如歸,戰而貴詐,簡言之,很有輕俠風氣,陳武的性格很受其影響,孫策與之一談之下,兩人相當投機,孫策便任他做了個別部司馬。
這回馳援洛陽,陳武積極求戰,孫策就派了他從軍而來。
孫河說道:“子烈,莫非君已有計?”
“子烈”,是陳武的字。
陳武赳赳然,說道:“張白騎部固然游寇,不易將之盡殲,可是如果我軍不與他對壘野戰,而若是以兵誘之,設伏於道,候其來追,再做進擊的話,滅之復有何難?就算仍不能把之盡殲,至少也能把它重創,而只要能重創之,我軍乘勝卷襲,張白騎也只能遠遁而逃矣。”
韓當喜道:“司馬此策甚佳!”問孫河,說道,“君以為何如?”
孫河沒有什么別的對策,他不以智謀見長,之所以得到重用,是因為他和孫策的親密關系,便說道:“那就今晚,咱們與劉將軍商量一下,看看劉將軍的意見吧。”
行軍二十里,選了一塊地方,駐營休息。
入夜,韓當請了劉備過來相見,把陳武的此破敵之策與劉備原原本本說了一遍。
劉備聽完,面現猶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