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疫況造成了人口的減少,前些年,幾乎是年年大疫;其次,黃巾起事造成的人口減少,先后被皇甫嵩、朱俊坑殺的黃巾兵士達數十萬之多,公孫瓚等殺掉的黃巾兵士也是動輒數萬,再次,董卓之亂造成的人口減少,單單被董卓裹挾去長安、死在路上的洛陽百姓就不可勝數,昔年民口百萬的河南尹為之一空;又再次,袁紹與公孫贊的戰爭,荊州、揚州各州郡間各方勢力的混戰,包括荀貞與陶謙的戰爭、荀貞平定青兗的戰爭等等,都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損失。
損失的人口不僅僅是在戰爭中死掉的敵我雙方的兵士,還有受到牽累的百姓。
比之昔時,今存之民戶,說是十才一在,不算夸大。
或百里無煙,城邑空虛;或城郭為山林,庭宇生荊艾;或出門無人聲,豺狼號且吠;或如原本時空中曹操《蒿里行》中的形容,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人口的損失實在觸目驚心。
徐州這些年在荀貞的治下,情況還算不錯,人口得到了不小的充實,但徐州之外,就拿曹操剛剛平定的河東郡來說,河東郡在永和五年,也即五十多年前,有戶九萬三千與,口五十七萬,而現在河東郡的民戶只剩下了三萬,民口只有十四五萬;又如孫策其豫州州府現所在之汝南郡,永和五年時,汝南民戶有四十余萬,口二百余萬,而現下在經歷了黃巾之亂、孫堅鎮壓郡內豪強作亂,及孫堅、孫策父子與呂布間的慘烈戰事之后,就在前些時,孫策檢點汝南戶口,總共才不過得了三四萬戶,口不過二十來萬,竟是比之五十多年前人口銳減了九成。
荀貞治下的徐州廣陵郡在永和五年時,有戶八萬多,口四十余萬,只是汝南郡的五分之一,但現在,汝南郡轄下的戶口,和廣陵郡居然是相差不大。
當然了,這只是明面上的戶數和口數,真實的戶數和口數肯定是要比這個多的。因為豪強地主隱匿了很多的人口,尤其是在天下戰亂已久的而今,更是有許多淪為流民的百姓,投到了豪強地主的門下,以求得口飯吃和塢堡的保護,如之前許褚手底下就有數千家民口。
但人口大范圍、大規模地減少,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民口減少,造成了兩個直接的問題。
一個是糧食的產出減少,再一個是兵源變少。
兵源暫且不提。
只說糧食,再是節約,一個脫產的士兵,也得三十個左右的百姓來供養,才夠他日常的穿用和武器的配備。
荀貞派往洛陽的部隊,現已有萬余人,再加上還在樓上的第二批援軍,總數約在一萬五千人上下,如果再加上程普所部,就是兩萬人了。
兩萬部隊需要六十萬的民口,才能夠滿足日常的需要。河南尹現而下,莫說六十萬人口,連十萬人口都不見得會有。那么缺出來的這一部分,就只能由潁川郡、陳留郡,還有豫州別郡的百姓來供給;包括后續補充的兵員,可能也要從這些地方來征募。
可是反過來看,潁川、陳留和汝南的情況事實上是大差不差,潁川、陳留會稍好些,但當地的百姓也已經是大為減少,本地又各有駐兵,已經在靠他們供應日常需要了。
這樣一來,如果再讓潁川等地負擔河南尹駐兵的日常供應,對這些地方的負擔就會非常得重。
因此,陳群、荀彧一致認為,只靠潁川等地是無法長期供應洛陽駐軍的日常用度的。
……
荀彧又說道:“若不屯田,只靠潁川等地供應糧秣的話,時日一久,恐且會損阿兄清名,兼為孫豫州帳下士怨。”
負擔過重,會造成兩個結果。
一個是,潁川是荀貞的家鄉,他的名聲就會因此變得不好,連家鄉都不照顧,都這般盤剝的人,誰還能信他?不利於他的政治名聲。
再一個是,如果讓豫州那邊供糧過多,孫策即便不說,他手下的那些將校、文吏難道也會沒有意見么?會造成雙方的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