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咨和吳景兩人的著眼點不同,但反對的意見都很有道理。
弘咨的著眼點是,如果派兵馬跟從荀貞征李傕、郭汜,那么豫州就可能會有受到袁術或者張楊進犯的危險,也就是后方可能出現麻煩。
吳景的著眼點,是從孫策他們已經既定下的“取荊州”此個長遠戰略來講,他們既已決定接受桓階的建議,和長沙太守張羨聯手謀取荊州,那么如果在這個時候,卻跟著荀貞去打長安,是不是輕重不分?是不是和孫策他們這個軍事政治集團的利益是相悖的?
孫策又問余下眾人的意見。
眾人七嘴八舌,紛紛發表個人的觀點,大多數都是反對。
然卻有一人,出言說道:“稱之愚見,宜從鎮東,勤王長安!”
說話之人乃是公仇稱。
吳景聞言,頓時皺起眉頭,問公仇稱,說道:“君此言何出?”
公仇稱把手指向孫策的案幾,那案幾上放的正是荀貞寫給孫策的信,說道:“方才聞將軍讀鎮東此書,鎮東書中,有那么兩句話,不知公等可否注意?”
吳景問道:“哪兩句話?”
公仇稱說道:“鎮東在書中說,‘今吾欲勤王長安,討李、郭諸賊,此亦討虜之夙愿也’。”頓了一下,炯炯顧視眾人,說道:“諸公!鎮東所言甚是,勤王護駕、討滅逆賊,這正是討虜當年的夙愿,所以當董卓亂時,討虜與鎮東聯兵共擊董卓。於今,李傕、郭汜悉為董賊之余孽也,董卓雖已死,然彼輩之作惡又比董賊為甚!鎮東將欲討之……”轉顧孫策,說道,“明公豈可不繼承父志?”
孫堅戰死之后,孫策對孫堅時常思念,并因至今未能為孫堅報得仇,胸中更是常有一股郁郁之氣,這時聞得公仇稱此言,眼眶濕潤,淚水竟是流下。
他按住案幾,站起身來,舉袖擦掉眼淚,環顧堂中諸人,慷慨激烈,按劍說道:“我同意桓公之謀,愿與張長沙共取荊州,亦是為報吾父之仇也!父仇不共戴天!吾父之志,我更不能不從!公等適才所憂,俱有道理,然從鎮東勤王救駕,勢在必行!”
原來在看罷荀貞的這封來書,於召吳景、弘咨、公仇稱等人來議之前,孫策就已經做出了這個決定。孫策今雖年輕,才過弱冠之齡,但意氣慷慨,見事明遠,遙與劉備前時對他“海內之少年英雄”的評價相較,劉備此評誠然不錯。孰輕孰重,他是完全分得清的。
孫策的決定既下,吳景等人遂皆不復反對。
又議定此回從荀貞勤王,孫策親自率兵,并選定下從戰的各部后,眾人辭出,各去做預備。
吳景等離開后,孫策來到密室,復撫玉璽,思忖良久,終是決定就算此回勤王成功,也不將之獻給天子。且亦不必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