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陰縣與鄭縣接壤,出華陰縣,向西行約六十里,即是鄭縣的縣城。
鄭縣位處在渭水以南,冢領山以北,由此縣再往西南行約百數里是霸陵,由霸陵渡過灞水,再往西南行約數十里地,便是長安。
鄭縣之所得名,是這塊地方在西周末期乃鄭國的封地,——鄭國后來遷到了河南尹地界,但那里并非是其最先之土,也所以其之新都后被名為新鄭,即今河南尹、以及后世之新鄭也,且不必多言。
鄭縣此地,前據華岳,后臨涇、渭,左控桃林之塞,右阻藍田之關,自昔為關中喉舌,系兵家制勝者必出之地也,在軍事戰略上的地位相當重要。
可以說,拿到華陰以后,鄭縣就是唯一可以再阻止荀貞兵臨長安的一處所在了。
對李傕、郭汜等而言之,如果於失了華陰以后,鄭縣再失,那么在長安的東邊,就除掉近畿的灞水、霸陵以外,再無可守之處了。
閏三月下旬這天,徐榮、劉備、陳午率部進至到鄭縣城東。
斥候回報,鄭縣守將顯是已然得到軍報,鄭縣城現下城門緊閉,防守嚴備。
兵馬初到,不可能馬上攻城,徐榮便在城東擇了塊合適的地方,傳令下去,命部隊先做筑營。
半數的兵士和大部分的乙兵,——也就是運輸輜重、糧秣的隨軍民夫,在專門軍吏的指揮下,負責筑營的具體作業,如營區的規劃、營內道路的平整、營墻的壘建、帳篷的搭設等;部分兵士與部分民夫,散於選定之筑營區域的外圍,清除灌木、雜草等,清除這些東西,一個是為了開闊視野,防止敵人偷襲,再一個也是為了避免敵人火攻,清除完后,這部分的兵士和民夫還要負責在這些地方挖掘溝塹、設置鹿砦等,做外圍的防御建設;其余的兵士,部分在所選筑營區域的不遠處列陣戒備,部分和剩下的民夫一道,在側后方看守糧秣等輜重。
因為鄭縣離華陰不很遠,主力部隊又隨后即至,加上這次來鄭縣的作戰目標是要趕在敵援到前先至,行軍的速度需快,故而徐榮等帶的糧秣不多,但因有攻城的計劃,各類的攻城設備卻不可不帶,是以從軍的民夫也有兩千來人,加上徐榮三將的本部兵士,合計約六七千眾。
平坦空闊的原野上,大多數的兵士、民夫熱火朝天地忙碌起來。
留下陳午把持局面,徐榮與劉備率領親兵從騎,到至鄭縣近處,觀察城中的守備情況。
鄭縣守卒戒備警惕,見徐榮等人馳馬到來,紛紛朝城下射箭。
徐榮等於一箭地外,繞城一圈,仔細觀察過城中的守御情形,徐榮指著東城頭上那面“中郎將孫”的將旗,與劉備說道:“玄德,軍報言之不差,守將果是孫聰。此將,我知之,李傕之鄉人也,向有悍勇之名。”要來強弓,他親往城上射了一箭過去。
這箭,不是尋常之箭,箭柄上綁了徐榮的手書一封,乃是一支箭書。
徐榮的手書當然是寫給孫聰的。
徐榮昔在董卓帳下時,他是僅有的一個非涼州籍貫的大將,與李傕等涼州籍貫將校間的關系實皆尋常,與這個孫聰的關系也不親密,但他還是想試一試,看能不能把孫聰招降,就算不能,通過在箭書中所寫的那些荀貞奇襲弘農縣、段煨獻城降等荀貞此戰之諸功,以及夸大荀貞兵馬聲勢的言語,或許也能起到動搖孫聰守城意志的作用。
卻於城外等了會兒,沒見城中有箭書射回。
徐榮笑與劉備說道:“看來我這個老相識是不撞影墻不回頭,不愿降於咱們了。”
劉備說道:“適從將軍繞城觀望,備見此城頗為堅也,不打上一仗,料孫聰也不會甘心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