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榮說道:“將軍令囑我等,李傕、郭汜的援兵或許不久后就會到達鄭縣,我等最好能在此之前,先把此城攻下。既他不降,你我這就回去,抓緊時間,與左軍商量一下進戰之策。”
劉備應諾。
兩人率從騎轉回至筑營處,找來陳午,三人又把各自部中別部司馬、都尉、曲軍侯以上的得力軍吏喚來,如劉備帳下的卓膺等,總計十余人,聚到了一塊較為安靜的空地上。
劉備代表徐榮,先把適才觀察到的鄭縣縣城的堅固程度和守軍的戒備情況,向眾人說了一遍。
然后,徐榮接口,說道:“敵情便是如此,這場仗該怎么打?汝等都有何高見?就請言來。”
戰前召集諸多軍吏,大家伙在一起討論進戰之策,這是荀貞自起兵以來,直到現在都還保持著的作風。——眾人不知,在荀貞來的那個時代,這種會議有個名字,叫做“諸葛亮會”,但這既然是荀貞的習慣,那么上行下效,徐榮等人多也就把荀貞的這一手照搬學習了過來。
卓膺等七嘴八舌的討論起來。
徐榮坐在一邊,不再作聲,只是聽他們說。
陳午不愛說話,也不出言。
劉備倒是沒有丁點的架子,能和這些中級的軍官們打成一團,時而稱贊幾句某人所出的主意,時而搖搖手指,表示對某個軍吏所提建議的不贊同。他態度和氣,有平易近人之風,偶爾還會開個玩笑,因便是被他不贊同建議的那些軍吏,卻是見得他的反對,也并不生氣。
眾人正議論之間,忽有斥候,從西馳馬而還。
在雖然紛亂,然卻有秩序的筑營區域里,這斥候很快就找到了徐榮等人,跳下馬,奔之近前,向徐榮稟報,說道:“將軍,鄭縣西出現了賊援,從長安方向而來!”
眾人的討論戛然而止。
徐榮問這斥候,說道:“賊援兵馬多少?”
這斥候答道:“從旗幟數目、卷起的塵土,及其隊形的長短等等各方面判斷,賊援應當有三四千數,不到五千人,泰半步卒,騎兵約三四百。”
被這斥候發現的此支敵人援兵,正是李傕、郭汜派來增援鄭縣的那支部隊。這支援兵是來相助守城的,攻城的話,騎兵用處不大,守城也是一樣,所以是以步卒為主。
“應當有三四千數”,這話傳到眾軍將的耳中,卓膺等便有人不覺面色陡變。
卻徐榮,劉備、陳午三部合兵,也不過才五千步騎,鄭縣守卒據此前的情報探知,大概有兩千來人,以徐榮三人所部的這五千兵馬,便是把緊急情況下,可以臨時調動上陣的民夫算上,攻城也已是不很容易;現下又來了與本部兵馬人數相近的敵之援兵,這場仗恐怕就更不好打。
劉備亦是微微色動,喃喃說道:“賊援三四千人?”問道,“賊援距鄭縣還有多遠?”
那斥候答道:“四十里上下。”
劉備面色再動,再是抑制,周圍眾人也能聽出他話語中帶出來的那點難以掩蓋的驚訝,他說道:“已至鄭東四十里處?怎么這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