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降文書寫就,曹操署名在前,王邑落名在后。
一面遣韓暹渡水,給楊奉送此招降書;曹操一面調兵遣將,往攻渭北渡口。
渭北幾個渡口的守軍都不多,曹操很容易就打下了兩個。搜集船只的軍吏相繼回報,這項任務進行得亦很順利。卻是直到等次日下午,還不見韓暹回來。
萬事俱備,只差楊奉。
曹操望眼欲穿,又等到入夜,總算曹昂來報“文掾回來了”
“文掾韓暹呢”
“回阿父的話,未見。”
曹操納悶,尋思稍頃,不得要領,令道“叫文掾來見。”
不多時,一個軍吏入到帳內。
這軍吏姓文,便是曹操父子口中所說的“文掾”。韓暹去渭南渡口給楊奉送招降書時,他是隨從之一。他哭喪著臉,拜倒在地,說道“楊奉賊子不肯降明公還把下吏的頭發剃了”
曹操看時,見這吏頭頂的發髻果是不見,禿了一大塊,詫異說道“居然不降”
“他還罵罵咧咧的,辱罵明公”
曹操問道“你可向他指出,他今已是走投無路,李傕、郭汜若是獲勝,回轉來,定會取他性命;貞之如是獲勝,也定不會放過於他,他除投從我外,別無可選”
“下吏全都說了他就是不降”
“韓校尉呢與你從韓校尉同往渭南的那幾個軍吏呢”
文掾切齒痛恨,接著痛哭流涕,說道“韓暹賊子留在了渭南與下吏同往的數君,悉被楊奉殺了要非一個叫徐晃的勸諫楊奉,說不斬來使,下吏亦性命不保。”
曹操聞言,又驚又怒,半晌沒有說出話來,頭角又在隱隱作痛,他按住額頭,痛心疾首,說道“枉我赤心推之,恩義結之,賊終是賊也韓暹負我韓暹負我”
帳外一人進來,是聞訊來到的王邑。
問知了勸降不成,韓暹反又從楊奉,王邑憂色沉重,說道“孟德,我軍已至渭北,而未若公之所料,楊奉竟不肯降,這可怎么辦”
曹操忍住怒氣,忙收回顏色,溫聲說道“公勿憂我尚有后手。”
“是了,你說過楊奉如不肯降,你還有別策。孟德,到底何策,可以說了吧”
曹操揉著額頭,說道“楊奉已無去處,卻仍不肯降你我,這必是因他仍然記恨河東此戰。卻也罷了不肯降你我,可若有天子令旨,他難道還會敢不從么”
“你的意思是說”
曹操說道“我給幼陽去書一道,勞他奏請天子降旨,命楊奉讓開渡口”
“天子降旨好、好公之此策甚佳如公所言,楊奉已無去處,縱猶記恨你我,然若天子降旨,赦免其罪,他再是不愿,也只能為你我讓開渡口,迎我軍渡渭。”
萬余人的部隊不好渡過渭水,派三四人,乘小船,偷偷地渡過渭水卻是能夠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