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平二年,四月十三日,上午,荀貞兵到長安城東。
令徐榮等將擇地筑營,荀貞只帶孫策、戲志才兩人,由典韋、許褚、於禁等從騎護衛,赴董承營,覲見劉協。陳紀、皇甫酈、賈詡、段煨相從;張繡等幾個重要的俘虜也被押著跟往。
卻在聞知荀貞將到的時候,劉協曾有提出,想要回宮城,在宮中接見荀貞,但未央宮被李傕的兵士燒了個一干二凈,所剩者只有殘壁斷垣,委實是沒法在此接見荀貞;長樂等宮久少人居,亦無法做接見臣屬之地,故而,劉協也就只好在董承營中接見荀貞。
董承營小局促,倒也有大臣建議劉協,不如暫且還李傕營,李傕營內有塢,塢堡中有足夠寬敞氣派的堂宇,可以在那里接見荀貞,但被劉協斷然拒絕。
劉協之所以想回宮城接見荀貞,為的正是維護皇家的尊嚴,那李傕營中充滿了他屈辱的記憶,又如何會肯再回李傕營中,在那里接見荀貞提出此議的大臣,只能說是太不解上意。
卻也因是在董承營中接見,董承營地方有限,再做騰挪,能供給劉協接見荀貞所用的,也只是一頂大帳而已,故覲見的儀式便也只能一切從簡。
董承營外。
鐘繇、丁沖、楊琦等劉協身邊的近臣和以九卿為主的一些朝中大臣,以及董承,候迎荀貞。
荀貞得報,遠遠下馬,步行而至。
兩下相見。
荀貞先是充滿喜悅的和鐘繇對視一眼,繼而向眾大臣下揖行禮,說道“怎敢勞公等相候”
迎候荀貞的眾人里邊,除了鐘繇,還有個荀貞的老熟人,便是陰修。
陰修前幾年離朝,回了家鄉,然后來又被召到長安,本被拜光祿大夫,前不久,大司農士孫瑞因病故去,一則因陰修原先就任過九卿之職,再一個他是荀貞的故長吏,也是出於向荀貞示好之意,朝廷遂降旨,由他接任士孫瑞,拜他繼就大司農之職。
太常掌宗廟禮儀,位列九卿之首,現任太常名叫王偉,由他代表諸人,與荀貞見禮敘話。
王偉和荀貞等俱不相識,沒什么可多說的,禮儀上的東西過一遭罷了。
待該有的儀式做完,該說的禮儀類的話語也說罷,荀貞給諸人介紹孫策、戲志才。
孫策雖然是荀貞表的豫州刺史,亦一地諸侯是也,可其家非是士族,無有族望,其父孫堅有些名聲,然於士大夫們眼中看之,也不過是個武夫而已,這次討伐李傕、郭汜,孫策又是隨從荀貞,王偉、韓融等人因對他也就淡淡的,沒怎么與他多說話。
戲志才是荀貞的謀主,且是潁川士人,韓融、陰修與他頗多說了幾句。
又陳紀、皇甫酈、賈詡、段煨,無須荀貞再做介紹,諸人皆識。
陳紀、皇甫酈與韓融等這一相見,彼此各有許多話說;而至於賈詡、段煨,他兩人賊黨出身,韓融等待之卻是疏遠,事實上,要非瞧在賈詡此前曾多次救護大臣,這次又及早叛李傕,段煨是故太尉段颎從弟,在華陰頗愛護百姓,只怕韓融等見到他兩個,就會有人翻臉。
荀貞恭恭敬敬地向陰修、韓融又作行禮。
陰修撫須笑道“貞之,卿這是做甚方才剛剛見禮過,緣何又做禮耶”
“昔於潁川,若非公不以貞愚陋,而加恩擢,貞今鄉野一村夫矣。自與公別,多年未見,雖時而能得公之賜書,久盼聆公面教。貞思公之情,如滔滔之河水,不可絕矣。今日得以重睹公顏,貞欣喜若狂。”
陰修早過花甲之齡,重新被召到長安后,整天跟著劉協擔驚受怕,不時受李傕、郭汜等武夫之氣,人難免又蒼老的快,已是滿臉皺紋,然這時聽到荀貞的這番話,甚是開懷之下,卻像是年輕了不少,他歡暢笑道“貞之我與卿初識時,我就知卿必成大器,果不其然,如我所料前者討董,卿功最著;今者又提義師,赴千里而來救駕,大敗李郭,解國家之憂,力挽狂瀾者,卿可謂矣我見與卿再見,亦是歡欣無限”
“今所以得敗李傕、郭汜諸賊者,上賴圣上之威靈,下因將士之用命,貞豈敢居功”
本章未完,請翻頁
韓融笑道“將軍莫要謙虛,此回勤王,將軍之功,無人可比。”
荀貞忙轉向韓融,恭謹地說道“公鄉里名宿,貞少年時就慕公之令名,今蒙公謬贊,貞誠惶誠恐,不敢當也。”
韓融笑道“圣上高興得很,已在等你,不要讓圣上久候了,你這就與我等入營,覲見圣上。”
荀貞應道“諾。”
留下典韋、許褚、於禁等在營外,荀貞與孫策、戲志才、陳紀、賈詡等隨從韓融諸人入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