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一則皇帝無論如何,也不能做到靠其一手盡攬天下之事,二者沒幾個皇帝能有武帝那樣超群的能力,因此成帝及其后繼者就不得不委政於中書,也就是尚書。
成帝時,置尚書五人,一人為仆射,四人分四曹,正式組成了宮廷內的政治機構。
這在尚書臺的發展中是一個重要的階段,尚書的地位、職權至此,已非昔日可比。
不過成帝時的這尚書五人,實權還仍不算太大,尚書臺正式成為總理國家政務的中樞,是在本朝,也即光武帝劉秀中興漢室以后。
劉秀鑒於王莽篡漢,不信任大臣,對中央朝廷的行政格局進行了一個根本性的變革。
便是雖然本朝和前漢一樣,也有一個以三公為首、九卿分職的中央政府,但實際上國家的大權已然是完全集中於宮廷,也就是集中於尚書臺。
所謂之“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自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天下事皆上尚書,尚書與天子參決,決定后乃下三府。尚書臺由此而一躍升為中央政府的決策樞紐機構。
再又發展到現下,尚書臺的威權與日俱增,早已達到了即便貴為三公,就算是外戚,而要想參與國家機密和行政大事,若無“錄尚書事”這個加持的頭銜,就完全不可能。
此即為荀貞話中“不能得為錄尚書事,就不能得知國政”此言之意。
話說回來,本朝的尚書臺雖然已是政治樞紐,但形式上,仍然屬於少府管轄,因此在品秩上并不高。尚書臺的主官尚書令,也不過才秩千石而已,其下的尚書仆射、諸曹尚書更才俱是只秩六百石,於品秩方面,和金印紫綬、其位能與三公相比,俸祿萬石的車騎將軍比起來,當然是遠遠不及;可若論權力,則又絕非是車騎將軍可比
討黃巾之時,皇甫嵩因為戰功,曾被朝廷拜為車騎將軍,結果后來如何空有尊貴,在前些年的亂局中一點作用也不能起到。更別說后來這個車騎將軍,還被一分為二,破天荒的變成了左、右車騎將軍,分被授與皇甫嵩和朱俊。這些卻也不必贅言。
鴻門亭之戰以前,荀貞雖有擊敗李傕、郭汜的把握,但仗畢竟還沒有打勝,所以他那時對於希望朝廷會給他什么樣的封拜以酬其功,還沒有仔細的去想,但在鴻門亭此戰打贏之后,於來長安的路上,荀貞就此事,已與戲志才等做過多次秘議,戲志才、郭嘉諸人一致認為,朝廷酬功的時
本章未完,請翻頁
候,別的封賞悉皆次要,唯有“錄尚書事”是最重要,必須要得到的。
但是眾人同時也都看到,如果想得到“錄尚書事”此任之封拜,會存在一些困難。
困難主要在兩個方面,一個是,荀貞此前沒有過在朝中任官的經歷;一個是他的現官鎮東將軍只是一個中等級別的將軍號,資歷和他現官的等級上都有所不足。
但經過反復的討論,眾人最后還是認為,得到“錄尚書事”此任的可能性仍然是非常大的。
或者說,困難有,可能性更大。
可能性更大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荀貞此回的勤王之功,那是完全可以與王允誅殺董卓此功相比,甚至說是勝過王允誅殺董卓之功的,如此大功,給予超擢的封賞并不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