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家朝會有大朝會、內朝、常朝、朔望朝等,其中大朝會是每年歲首舉行的朝會,規格最高,內朝是天子與內朝官商議國事所舉行的會議,朔望朝顧名思義,就是在朔日或望日,也就是每月的初一或者十五舉行的朝會,這幾種朝會制度之中,常朝是最主要的朝會形式。
前漢宣帝時,定下了每五日一朝,沿用至今。
而下雖然身在董承營中,然而漢室的體面和規制不能廢,依然是每五日一朝,但次日并非是常朝之日。劉協於是乃在次日上午,把楊彪等公卿大臣召到了議事帳中,告訴了他們自己昨晚想了一夜,最終做出的決定,他說道“朕意已定,將許孫策上表之所請,移駕潁川。”
此話一出,帳中諸人神色各異,或喜或驚。
卻有一人,應聲說道“老臣請陛下再思”
諸人看去,說話之人是楊彪。
劉協尚未答話,又一人突然說道“圣上暫時移駕潁川,此事楊公一再反對,可是又說不出什么反對的緣由來。陛下,這真是叫臣不知其所意了。”
眾人再看,這說話之人乃是皇甫酈。
之前楊彪反對劉協移駕潁川,說的都是些冠冕堂皇的理由。
如易都改制,天下大事,不可輕易而為,否則就會驚動百姓云云,還舉出從洛陽被迫遷都到長安的這個例子,說他當時也是反對,擔心若因避關東諸侯而遷都的話,卻很可能反會使天下糜沸,董卓不聽,結果遷都以后,果然時局更亂,因而若再次從長安遷都,只怕會引起更加嚴重的后果,等等此類,并沒有舉出反對遷都的具體理由。
現被皇甫酈這么一擊,感覺到劉協的目光落在了自己身上,楊彪不得不道出他反對的真實原因了。他說道“陛下,若移駕潁川,恐自茲以后,朝廷將為人所致。”
皇甫酈說道“敢問楊公,朝廷將會為何人所致可是衛將軍、豫州刺史孫策么”
司空趙溫撫須說道“楊公若是因有此憂,以溫之見,大可不必。孫策年輕無望,陛下縱使移駕到了潁川,朝廷又焉會受其所致”
楊彪不畏董卓、李傕、郭汜,他當然也不會畏懼荀貞,此前他一直閃含糊其辭,是不想令彼此鬧僵,現下話既然挑明,他也就不再遮遮掩掩,索性直言,說道“孫策固然年輕無望,然其與荀貞卻是師生也。”
皇甫酈意味悠長地一笑,說道“原來楊公所擔憂者并非孫策,而是荀鎮東。”
韓融笑語說道“楊公怕是真的多慮了。荀貞乃是故司空荀爽之族子也,其族世代清名,前番討董,此次勤王,荀貞皆奮不顧身,為天下之先,其對漢室之忠由此可見也。”
劉協點了點頭,與楊彪說道“楊公,趙公、韓公所言,朕以為皆有道理。”
楊彪說道“陛下,董卓他難道天生就是一個奸賊么他早年不亦是恭謹地遵從上官之令,恭敬地遵受朝廷之旨,可為何后來卻禍亂長安,欺凌朝廷陛下,臣年老邁,所歷所見之事多矣,無它緣故,唯是因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耳。荀貞其族雖有清名,故司空荀爽雖為清正之臣,荀貞舊亦確然曾討董有功,然其后來無詔令擅攻陶謙,又越州界,
本章未完,請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