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長安與弘農需不需要留兵駐守,若需要,又留何軍、留多少兵馬駐守。
護衛部分,孫策已得拜衛將軍,董承有護駕之功,劉協路上的沿途安全交由他倆負責。
留兵駐守部分,經過反復的討論過后,大部分的朝臣都贊都同意了荀貞、鐘繇的建議。弘農郡必須留兵馬駐守,以為潁川、洛陽西邊的屏障,長安則就不必再留兵馬駐守。
三輔、涼州的軍閥眾多,大小合計十余股,這十余股軍閥兵少者,有數千之眾,兵多者,如馬騰、韓遂,則擁數萬部曲,若在長安留駐兵馬,那么如果太少,不足以壓制他們,而如果太多,一則荀貞也沒有那么兵可留,二者,這些兵馬的日常耗費也會成為一個問題,總不能長時期地從豫州、兗州轉輸,因是,干脆就不在長安留駐兵馬了。
弘農這一塊,荀貞打算共留兩部兵馬駐守。
一支是徐榮所部,駐弘農縣,另一支是段煨所部,仍駐華陰縣。
駐弘農縣的徐榮及其所部的主要任務是,防范北邊的河東、太原兩郡,當然,這個防范荀貞私下交給徐榮的叮囑,明面上是不會講的。
駐華陰的段煨部雖然仍是以華陰為駐地,但其任務與段煨此前的任務剛好反了過來,此前段煨駐守華陰,是為關中做東邊之防御,現下則調轉過來,是為洛陽和潁川防御關中。
民事方面,指的是長安和周邊的百姓,如有愿跟從朝廷遷往潁川、或遷往洛陽的,一概許之。
民力是最大的財富,錢糧、兵源都是從百姓中來,長安可以不留兵駐守,然長安及周邊的百姓,若肯隨劉協、朝廷東遷,那自是非常歡迎。
事實上,若非是考慮政治影響,荀貞都想效仿董卓,強迫長安及其周邊的百姓隨從遷徙了。
不過,雖是不好強制,但愿意從劉協、朝廷東遷的百姓應當是不在少數的。
兩個緣故,一個是長安已經調殘,三輔各地軍閥混戰,若能避開這塊地方,百姓當是樂意;一個是長安現有之百姓中,頗有不少是幾年前被董卓強迫從洛陽遷徙到長安來的,有機會返回家鄉,他們定是踴躍爭先。鐘繇等由是估料,圣旨下達后,肯隨從遷徙的百姓必不會少。
朝廷得有朝廷的樣子,不能對這些大漢的子民置之不顧,經過討論,對這些愿意從遷的百姓的組織和路上必要的衣食賑濟、供應等任,交給了鐘繇負責。
最后一個方面,路上的所需,這點主要指的是劉協的后宮和百官的家眷路上所需的糧食。
已經統計得出,將要跟隨劉協一起前往潁川的百官加上他們的家眷,以及后宮嬪妃和后宮的宦官、宮女,總共有數千口之多;從長安到潁川,約近千里路程,天子出行,肯定不能和部隊行軍的速度相比,按一日二十到三十里的行進速度來算,大概需要走一個月,數千人一月所需的口糧,且還有適當的肉食、酒水等供應,壓力不小。
荀貞和孫策表態,這些所需的糧食、肉食、酒水等,他們可以緊一緊,從自己的軍中拿出。
為防萬一不足,荀貞和孫策并且表示,他倆可以先給兗州、豫州各去一道檄,令陳留、潁川兩郡籌集糧食,往長安方向運來。
經過兩天的討論,各項事宜俱定;允許百姓隨從遷徙的圣旨也已下達。
便於這日,請得了劉協的同意,出發移駕潁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