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昭,字公仁,濟陰郡定陶縣人,其族乃是濟陰之右姓,他的名字荀貞曾有聆聽。
其人年輕時被郡舉為孝廉,后在冀州為官,先是出任巨鹿郡的癭陶縣縣長,后又出任趙國的柏人縣縣令。袁紹謀取冀州之時,他正在柏人縣令的職位上,主動依附袁紹,因他頗有謀略,袁紹便用他參軍事。
初平三年,袁紹於界橋迎戰公孫瓚,當時的巨鹿太守李邵和郡中的豪強、士紳認為公孫瓚兵力強盛,皆欲歸屬之,袁紹遂以董昭代李邵,領巨鹿太守。想要歸附公孫瓚的巨鹿豪強以孫伉等數十人為主。董昭到郡以后,偽造了一份袁紹的檄文,告郡中云:“得賊斥候張吉辭,將攻巨鹿,賊故孝廉孫伉等為應,檄到收行軍法,惡止其身,妻、子勿坐。”乃將孫伉等盡斬之。隨后,董昭挨個地安慰郡中的右姓、冠族們,郡中由是而定,為袁紹消弭了巨鹿之患。
其后,魏郡太守栗攀為兵所害,袁紹就讓董昭又改領魏郡太守之任。外有袁紹與公孫瓚相爭,內有黑山諸軍聚眾作亂,魏郡境內當時大亂,反叛的賊人數以萬計。董昭采用離間之計,乘虛掩討,屢獲大勝,兩天之內,曾經三傳捷報,於是又將魏郡為袁紹平定下來。
按理來說,董昭鞍前馬后,為袁紹先消弭鉅鹿之患,又平定魏郡之亂,著實立下了很大的功勞,袁紹理當對其進行重賞,加以重用才對,卻不料,因為董昭既非冀州本地之士,又非豫州之人,他家在濟陰,乃是兗州士人之故,故而他的才干越突出,就越容易招來那些袁紹親信們的嫉妒,遂以其弟董訪在張邈軍中為由,便有人向袁紹進讒言,說董昭與張邈私通,袁紹與張邈那是相當不合的,袁紹便非但未對董昭大加重用,反竟因此欲治董昭之罪。
董昭聞訊以后,趕緊以覲見天子為借口,離開了魏郡,南下奔逃,然在逃至河內后,被張揚所留。通過張揚,董昭把印綬還給了朝廷,還印綬於朝,這是忠於朝廷的表現,朝廷因拜他為騎都尉。——所以,張揚以“騎都尉”的官職稱他。
從那以后,董昭就一直都留在了河內郡。張揚深重其才,遇到大事,常征詢其意。
上次程嘉勸說張揚,叫他不要阻撓荀貞攻略河南尹,張揚就曾詢問過董昭的意見。
董昭建議他聽從程嘉的勸說。
這一回,劉協降旨,召張揚來洛陽覲見,張揚也征求了董昭的意見。
董昭建議他遵從詔令,對他說:“將軍英雄之士,今不得不屈從於右將軍,為勢所迫耳。河內乃冀州南面之門戶,南扼大河之險,北接魏郡之壤,地勢緊要,將軍既與右將軍無故,又非冀州之士,而右將軍之所以仍留將軍居河內者,蓋因公孫瓚猶未滅故也;候瓚破滅,右將軍必收河內,是時將軍縱欲再屈從於右將軍,恐亦不能得矣。前程嘉謁見將軍時,與將軍曾言,若由車騎占取河南尹,則將軍即可在車騎與右將軍間左右逢源,現下車騎已占河南尹,并勤王功成,將迎天子駕幸潁川,此正將軍左右逢源之時也!唯是若無故往謁車騎,右將軍定然震怒,現既有詔令,召將軍至洛陽覲見,昭之愚見,將軍宜當奉旨,以借機謁見車騎。”
通過旁觀董昭本人的經歷,張揚對其話中的“既與袁紹無故,又非冀州之士”,可以說是有了更深的領悟和體會,因是對“候瓚破滅,右將軍必收河內”也就更加確信無疑,遂乃作出了決定,到洛陽來覲見劉協,同時,更重要的是拜見荀貞。
為避免打草驚蛇,被袁紹提前制止,張揚索性連表都沒有給朝廷回,而是在劉協到了洛陽后,直接從河內來了。這些且不必多說。
帳中當下,荀貞問得此策是董昭所獻,便與張揚說道:“卻不知董君可從將軍同來洛陽了?”
張揚答道:“回明公的話,公仁與楊一起來的,他現下正在營外。”
荀貞問道:“朝廷不是早已詔拜董君為騎都尉了么?他非白身,為何不與你同來覲見陛下?”
張揚答道:“圣上的令旨里邊,只召楊覲見,未有言及公仁,是以公仁未敢造次。”
荀貞恍然,撫短髭而笑,說道:“董君不但機巧多謀,而且還是個仔細人。那就勞煩將軍,請他入營與我一見,可好?”
張揚豈有不從之理,恭恭敬敬地應了聲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