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白的水軍實力依然不弱,而大涼軍的地盤不斷擴大,需要水軍維持水路交通的責任也越大,分兵情況越來越嚴重。
這時候,他必須把能集中起來的力量都投入到跟江陵和江夏兩股水軍的爭霸戰中,跟于白的水軍先行決戰,絕不劃算。
最重要的是,項陽算準了,于白在荊州之地已經沒有前途了,他自己也知道長久呆下去只會越來越衰弱,所以于白很可能會給自己找個新主子,引軍逃走!
既是如此,那項陽何苦自己跟他打這一仗呢,縱之南下好了,以后再遇到就再說以后的事情。
針對兩湖地區的水匪,項陽自然對楚家姐妹極為倚重,讓楚清清等人帶著船隊直接回到自己的地盤上不斷地串聯與她們交情不錯的首領,共同投效大涼軍。
兩湖水匪剛剛經過了襲擊,元氣大傷,心氣兒也受到很大的打擊,這時候對他們進行招攬,正是時候。
何況,項陽曾經有所鋪墊。
對付孫梟軍的時候,他就主動向兩湖水匪伸出了橄欖枝,當時他們并沒有接受大涼軍的好意,結果受到于白的突襲,損失慘重,而當時決定跟大涼軍結盟的楚家姐妹,不但避開了于白的突襲,而且受惠極大,現在擁有了官方身分,可以光明正大地發展。
對于那些水匪首領來說,看到這種對比,心中豈無觸動?
楚家船隊在兩湖一帶本來就很有威望,更有利于她們的說服。
當然,總有一些死硬分子,或者是過去跟楚家有仇怨的水匪,對他們大涼軍就不會客氣了。
只要于白的水軍一離開,大涼水軍將直接進駐兩湖,對于這些死硬分子進行清剿,進一步打擊其他水匪首領抵抗的決心,盡快地收服整個兩湖。
至于江陵與江夏軍,則要靠著正面的大戰,滅掉兩軍。
對于大涼軍來說,此戰宜快不宜慢。
因為江陵杜鵬跟江夏趙廣彼此間也有恩怨,這些恩怨會制約著他們短時間內不會結合在一起。
但是,假如他們越來越意識到大涼軍的威脅,在外部威脅之下,很有可能會放下彼此的仇怨先結合在一起共同對抗大涼軍,那是項陽最不想看到的場景。
對于這些諸侯來說,生存才是第一位的,恩怨是可以臨時放下的。
項陽必須搶在那種情況發生之前,將其各個擊破。
從地理位置上來說,他們應該從襄陽直接南下,先破江陵,然后再以江陵為跳板,順江而下攻破江夏。
項陽此時卻有了更加激進的想法。
從地理上說,江夏與江東、廬江等地相連。
大涼軍派出的秘密商隊曾經帶回情報,江夏趙廣跟揚州的諸侯有著某些聯系。
假如大涼軍先滅江陵,再攻江夏,趙廣兵敗之后,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很可能直接投降
(本章未完,請翻頁)
江東的勢力,那時,事情就復雜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