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射禮花彈的時候,把彈筒埋在地下,然后把禮花彈放入彈筒,露出引線,發射的時候點燃引線就可以了。
很早以前是用明火點,后來是電子點火,遠程控制,安全系數高了很多。
彈筒沒有什么技術含量,就是考慮堅固耐用就行,宋朝沒有玻璃鋼,也沒有不銹鋼,那就只能用鐵做了。
真正難做的,是禮花彈的彈體。
老式的禮花彈采用二級結構,外側的筒負責把內筒送上天,內筒負責效果。所以外筒主要由爆發力較大的火藥填充。內筒的結構分為引信、啟爆藥、火藥、光珠。新的技術雖然摒棄了這種結構,但是升天后的煙花結構和內筒基本一樣。
引信是為了保證內筒升到足夠高度后爆炸。
啟爆藥負責起爆,均勻引燃其他部位。
火藥負責炸開內筒,點燃光珠,并把光珠推到指定的空間位置。
光珠是我們看到的煙花效果的主要產生部分,不同的光珠材質和擺放方式產生的效果也不同。
關于光珠的顏色,就是化學里面大名鼎鼎的焰色反應,之前有這么個速記詞:鈉黃鉀紫鈣磚紅,鎂白鋁白鐵金黃,藍鉛綠鋇銅藍綠。當然,還有一個不常講的,但是很重要,鍶是血紅色。
再說空間位置。由于光珠在火藥中埋放位置的不同,爆炸后推離的空間距離也就不同,所以在光珠點燃后,就能明顯的看到造型了。不同的顏色加上不同的空間位置,基本就是我們通常見到的煙花的形狀,當然,這里面還有發揮。
但是做炮彈不用這么復雜,因為炮彈的作用是炸死人,不是給人看什么顏色造型之類的,所以它只需要兩個功用,一是升空,二是爆炸。
所以炮彈最關鍵的幾個部件是火藥、引線和外殼,火藥分成發動藥和開爆藥。
炮彈的打擊原理基本上是這樣:引線先引燃發動藥,發動藥燃燒后瞬間產生高壓氣體,把炮彈送入遠程,引線燃燒到開爆藥位置的時候,開爆藥燃燒炸開彈體,形成爆炸效果。
當然,這是最低級的炮彈,是仿照禮花彈制作的炮彈,后世的炮彈比這復雜,但是李寺決定先從最簡單的技術做起。
“老趙,你幫我落實三件事,第一,去瀏陽把最好的煙花師傅給我請來,第二,把陳規宣進京,第三,軍器監這段時間也要配合我的工作。”
趙構聽說李寺要制作大炮,別說是三件事,三十件事他都會照辦。
李寺描繪的大炮的原理和效果,讓趙構心動不已,有了這個大殺器,日后在戰場上不知要發揮多大的用處,而且能減少不少傷亡。
“老李,你放心,我明天就去辦!”
要說禮花彈的原理,李寺也是門清,但是說到具體制作,當然還得是煙花產地瀏陽的老師傅最拿手,他們可以搞清楚每種原材料的組成。
火藥是唐代孫思邈之類的道士發明,最早記載于孫思邈的“丹經內伏硫磺法”。
在適當的外界能量作用下,火藥自身能進行迅速而有規律的燃燒,同時生成大量高溫燃氣的物質。在軍事上主要用作槍彈、炮彈的發動藥和火箭、導彈的推進劑及其他驅動裝置的能源,是彈藥的重要組成部分。
唐朝末年,火藥已被用于軍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楊行密的軍隊圍攻豫章,部將鄭(以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帶領壯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體)。
這里所說的(飛火),就是(火炮)、(火箭)之類。(火炮)是把火藥制成環狀,把吊線點燃后用拋石機拋擲出去;火箭則是把火藥球縛于箭鏃之下,將引線點燃后用弓射出。
到了宋代,戰爭接連不斷,促進火藥武器的加速發展。北宋政府建立了火藥作坊,先后制造了火藥箭,火炮等以燃燒性能為主的武器和(霹靂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較強的武器。
但是這些武器還和大炮有很大的區別,火藥的主要作用還是制作煙花爆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