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宮廷禮樂是在宗廟祭祀、祭拜皇陵、出巡宴饗等重大禮儀慶典之中使用,具有很強的禮儀性質。
宋朝掌管宮廷禮樂的官方機構太常寺更有專職官員編撰宮廷禮樂的使用典冊,詳細規定宮廷禮樂的使用細節。
其四,宮廷禮樂豐富的形式內容。
宋代宮廷禮樂的豐富形式內容主要是在其演奏形式、樂器和樂工人員等方面。宮廷禮樂的樂工,分法曲部、龜茲部、鼓笛部、方響部、貼部共五部。
部之下又有各種樂隊,如琵琶、雙韻子、五弦、箏、箜篌、簫、笛、方響、頭板、拍板、參軍、雜劇、杖鼓、大鼓、羯鼓、排樂等。
各項禮儀慶典中的禮樂演奏人數多達幾百人,不同的禮儀慶典的演奏形式亦有不同。如宋代皇家儀仗之中的鹵簿鼓吹之樂,只有在行軍之禮或是大朝會時才用"鼓吹十二案"。
在趙宋王朝統治者與眾多士大夫的共同努力之下,宋朝的宮廷禮樂逐漸完善,漸有興盛之勢。每逢禮儀重典或節慶佳日,宋朝皇帝皆會舉行盛大的禮樂活動,場面恢弘,禮樂或激昂,或高雅,或肅穆,成為統治階層極其重視的禮儀象征。為更好地維持宮廷禮樂的良好發展,統治者逐步強化掌管宮廷禮樂的專職機構。
宋代以前,各朝的宮廷禮樂歸屬禮部和太常寺管轄。宋朝初期,宮廷禮樂頻繁變動,太常寺的禮樂管轄職權常被太常禮院和禮儀院干涉,一度成為閑置機構。
到宋代元豐新制之時,太常寺恢復其原有職能,成為掌管宮廷禮樂的專職機構,并且機構設置漸趨完善。專掌禮樂的太常寺下轄郊社署、太樂署、鼓吹署與教坊四個禮樂機構。
四個機構既有禮樂分工,亦相輔相成,共同完善宋代宮廷禮樂。郊社署,亦稱郊社局,掌管宋朝皇家的四郊巡視祭祀以及宗廟社稷的祈禱祭拜,亦負責日常的巡視和除掃清潔。
宮廷禮樂中的的樂舞則由太樂署、鼓吹署、教坊等事項負責。
宋代皇家的一切重大禮儀活動,定會在殿庭之內舉行禮樂活動,配以雅樂,亦有君臣筵宴時大設樂舞,皇家的鹵簿儀仗中的鼓吹軍樂更是不可缺少。
宋代宮廷禮樂之中,樂曲的曲名、旋律與樂語,皆由太樂署參詳考訂。太樂署掌管宮廷禮樂之中的雅樂。
鼓吹署,別稱樂府,掌管軍樂的演奏。鼓吹之樂是從軍樂發展而來,與其他慶典中的雅樂不同,鼓吹之樂更加莊嚴肅穆,擊金征,鳴鼓角,多用在隆重莊嚴的場合,諸如皇后的鹵簿儀仗之中,或是皇家喪葬之禮中,亦或是大朝會的典禮之中。
其中較為特殊的禮樂機構是宮廷教坊。北宋沿唐制在宮廷之中設置教坊,逢遇重大宴饗,或皇家車駕游幸,多用教坊樂引從,此外賞賜賜大臣以及宗室的筵宴皆會用到教坊樂。
不同于此前各代的教坊,宋代的教坊"禮""樂"并存,亦受禮樂雅化的影響頗深。
宋朝教坊所設百戲及樂隊形式豐富,數量眾多,諸如小兒樂隊的隊伍就有兒童感圣樂隊、玉兔渾脫隊、異域朝天隊、兒童解紅隊等十種;女子隊亦有菩薩蠻隊、感化樂隊、拋球樂隊、佳人剪牡丹等十種。
百戲有蹴鞠、雜旋、獅子、弄槍、鈴瓶、茶碗、氈齡、碎劍、踏索、上竿、筋斗等數十種。這些教坊樂舞之隊,形式多樣,人數更有上百之眾。
宋朝宮廷禮樂的繁盛深受統治者、王公貴族以及百官大臣所崇尚,宋代太宗和真宗等皇帝更是不遺余力以詩歌贊頌宮廷禮樂的盛況,"清潔恭虔煙上帝,郊儀大設康哉世。人心肯悅化來同,禮樂咸修依古制。"也許這便是宋朝皇帝聆聽禮樂時的真實感觸,從中可見一個王朝統治者的天下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