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也是人,哪能夜夜做新郎?所以能入宮最后修得正果的,那都是極少數。
李寺聽到這些規則,也不禁感嘆道:“老趙啊,你辜負了多少人的希望啊。”
趙構卻淡淡一笑,說道:“我也是被迫的,這是皇室延續的規矩,我也想一生只愛一人,但是朕做不到啊……”
“滾!”李寺忍不住豎起了中指。
趙構的選妃經驗加上李寺的后世超級女聲選秀經驗,這場轟轟烈烈的大宋京城藝人選拔大賽正式開啟。
大賽正式名稱為“大宋甲級星”,這個名稱李寺和趙構爭論了好久,李寺最開始想叫“大宋我最紅”,趙構嗤之以鼻道:“紅是流血的意思,你最紅,那你就血盡而亡了。”
趙構說的有道理,說某人很紅是形容很出名,那是后世幾百年的事了。
趙構想叫“大宋花魁大會”,直接被李寺給否定了,“你有點追求好不好?把一個官方性質的選舉硬是搞成了青樓的選美活動。”
最后,兩人商量來商量去,就叫大宋甲級星了。
宋朝的科舉考試,考試成績靠前的叫三甲,這個三甲后世理解為前三名,其實是錯誤的。
“三甲”源自中國始于隋唐的科舉考試制度。自宋太平興國八年始,進士殿試后分一甲、二甲、三甲三等,合稱三甲。《辭源》有“三甲”條目,引用《宋史·選舉制》指出“三甲”的由來:“太平興國八年,進士諸科,始試律義……進士始分三甲。”
以清代科舉為例,考試分四級:童試包括縣、府、院試,考中者為生員,通稱秀才;鄉試是省級考試,考中者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會試是全國性考試,考中者為貢士,第一名為“會元”;殿試在會試后舉行,由皇帝在宮中主持,也叫廷試。貢士均可參加,以成績高低分為“三甲”:一甲賜“進士及第”只取三名,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若干名,第一名通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若干名。
“三甲”人數各個朝代不盡相同,以清光緒癸卯科為例,共錄取進士360人:一甲3人,二甲183人,三甲174人。所以,前三名只是一甲而非“三甲”,“三甲”是殿試中榜進士中的末等即三等。
不管怎么說,“甲”這個字眼就代表了靠前,至于“星”,李寺解釋說是因為星星閃耀光芒,引人觀瞻,趙構不服道:“那怎么不叫月亮?”
“月亮只有一個,我們可是要選很多人出來。”李寺沒好氣的答道。
最后,“大宋甲級星”的名稱就這么定下來了。
大賽分為兩部分,類比科舉一樣分文舉和武舉,大宋甲級星分為聲樂組和器樂組,賽制如下:聲樂組選出前三名,器樂組選出前三名,最后的決賽由聲樂組第一名和器樂組第一名比拼,決出總冠軍。
組委會由李寺這個二品大員親自主持,評委由李寺、戴春來、陳詩詩擔任,趙構本來也想混個評委當當,但是李寺制止了他。
“老趙,你可是當今皇上,你要是當了評委,到時傳了出去,影響不太好吧?”
“你開什么玩笑,皇上當評委,要是傳出去,你這比賽的分量有多重你知道嗎?”
“比賽的分量是重了,可是你和天下大劇院的關系可就不好說了。”
“那你又以什么身份當評委?天下大劇院的掌柜?你不是也想隱身在幕后嗎?”
“你說的對啊,看來我不能當評委。”李寺扶著下巴沉思道。
“得了吧,暴露就暴露,我皇帝的身份都不怕暴露,你怕個鳥。”
“三思啊老趙,上次你在天下大劇院搞晚宴就引得岳飛一幫人不滿,說你不顧敵情大肆宴飲,這一次你再當了評委,人家會怎么說你……”
“你說什么?岳飛敢說我不顧敵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