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輕狂的威伯特正處于人生巔峰,教會同意需要走個流程,那其實他能等的?在嫂子松口后,他當晚就取代了死去哥哥的地位。伊塔沒有辦法,半推半就的接受了事實,于是對于威伯特,大侄子哥赫尼爾搖身一變也就成了養子。如此一來哥赫尼爾喪失了爵位繼承權,除非伊塔在未來人生歲月里無法為威伯特生育至少一個健康的男孩。
所以,他在河對岸的雷澤城待了整整一周的時間,料理父兄后世實則僅用了一天時間,剩下的日子都在和嫂子湊在一起。他畢竟二十出頭力大如牛,參與巴黎之戰、去過蘭斯見證加冕,還在決戰中殺了布列塔尼軍五千人,傲慢的青年確實有驕傲的資本。
固然有很多吹牛成分,伊塔聽得愣神,她實在想不到那個被老蘭伯特派去外地打仗的小兒子竟是蓋世英雄,然后覺得自己現在的行為并不算可恥了。
一周之后,威伯特心滿意足地回到了南特城。
雷格拉夫與布魯諾對那小子在雷澤城做了什么心知肚明,實在不能說那家伙光明磊落,可以作為軍事盟友,真的不能深交。
在此期間,隱藏身份的諾米諾伊已經告知雷格拉夫有關赫伯格伯國的事情。他提到了瓦納斯城,以及城外的巨大環形海灣莫爾比昂灣。
原來,在很久以前,羅馬軍隊沿著海岸線北上,通過盧瓦爾河后就開始進入布列塔尼半島,順勢就抵達了莫爾比昂灣。在高盧語言里,它是“小海”之意,海灣只有一個狹小進出口,內部是巨大的“咸水湖”,整體近乎一個潟湖。
它是非常好的船隊泊地,羅馬軍團的三槳座戰艦帶著大量士兵進駐,一如很多城市起源于羅馬軍營,瓦納斯城也就拔地而起了。
羅馬帝國征服了當地的高盧人,不愿被征服者渡海逃到不列顛,與更早移民的近親融為一體。結果五百年后,在島上的高盧人被盎格魯-薩克森移民不斷攻擊又逃回了歐陸。
布列塔尼人都是羅馬化的凱爾特人,他們的大移民與法蘭克墨洛溫王朝擴張戰爭同時發生,雙方解除就有了非常尖銳的矛盾,實力不濟的布列塔尼時而臣服時而反叛復國。
原本布列塔尼人已經占領了瓦納斯,但到了“矮子”丕平主政法蘭克,他帶兵殺來又占領的瓦納斯。
瓦納斯與南特并不遠,通過勒東的橋梁即可連接,羅馬帝國為兩地修造了專門的道路,以至于法蘭克騎兵可以快馬殺到。每一次布列塔尼人想謀反,法蘭克騎兵都沿著這條路進軍。
瓦納斯城是很重要的駐軍地,長期以來也歸南特伯國管理。然而南特陷入爵位爭奪戰后,難以調停的“虔誠者”路易干脆命令雷諾另起爐灶,于是以瓦納斯城為核心的赫伯格伯國突然出現。該伯國的存在即惡心了布列塔尼,也惡心了南特,雷諾其人的存在就為了牽制,這樣南特不能做大,布列塔尼如芒在背。
于是按照諾米諾伊的說法,只要占領與摧毀瓦納斯城,雷諾活著也與死了無異。那家伙膽敢逃到布列塔尼,當地貴族均有權殺了他。畢竟當初結盟的時候雷諾只與自己結盟,大部分貴族不承認卻也沒有立刻否認。廣大布列塔尼貴族對雷諾之流始終是不歡迎的態度。
至于莫爾比昂灣,以布列塔尼人的航海能力,想要劃船行動是癡心妄想。尤其是在冬季展開行動,海洋會變得狂躁,除非是諾曼人的龍頭戰船,才可能頂住大海波濤。
其實諾米諾伊已經有了一些想法,他早就想除掉雷諾,奈何瓦納斯城易守難攻。所以寄希望于和雷諾談判,助其取得爵位后,按照條約布列塔尼兵不血刃拿回喪失近百年的瓦納斯城。
現在雷諾一定逃了回去,兩軍想滅亡雷諾勢必要強攻瓦納斯城,布列塔尼軍若能打攻城戰早就做了,似乎麥西亞軍很懂如何攻城。
諾米諾伊竭力強調莫爾比昂灣,就是為了引起雷格拉夫的思考。
果然,雷格拉夫捏著下巴,思考起船隊強襲的經典維京海盜方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