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于,蕭池還會主動帶著部隊去找羌國的軍隊,發起攻擊!
除了人數差距過大,實在打不過的時候,要躲避開來,其他的情況下,蕭池的選擇都是直接開戰!
所以,蕭池在羌國境內,可謂是走一路,打一路,以戰養戰!
尤其是小股敵軍,蕭池幾乎見一個,滅一個。
而蕭池自己規劃的行軍路線上,本就是小部落居多的那種。
所以,蕭池一路打過去,對羌國造成的危害比蕭銳在魯國更甚!
并且,蕭池的部隊也前進的更深入,直插羌國內臟!
要知道,蕭池雖然更早進入羌國境內,但帶領的兵力卻是遠遠小于父親的。
當然,蕭池帶著部隊打了這么多場,雖然連戰連捷,但自身的損失也并不小。
一路輾轉騰挪,蕭池帶領的5萬大軍,足足陣亡了1萬有余!
可不論怎么說,蕭池給羌國造成的損失,要遠遠超過自己這邊,效果非常的明顯。
羌國對此很是難受,同樣派出部隊攔截蕭池軍隊,卻未見收獲。
不僅如此,蕭銳的戰場嗅覺非常的敏銳,在發現羌國部隊離開駐地之后,會選擇繞后,趁著主力部隊離開后防守空虛,發起突襲!
突襲成功之后,蕭池將能帶走的補給全部帶走,帶不走的就地銷毀,增加羌國軍隊的補給難度。
在這一點上,蕭池的做法和父親蕭銳如出一轍。
羌國部隊對蕭池恨之入骨,卻又無可奈何,能打贏的時候找不到人,找到人的時候又打不贏。
蕭池確實損失了1萬多士兵,卻消滅了羌國足足3倍的戰士!
要知道,因為草原生活的原因,羌國戰士在個體能力上是公認最強的!
個人強大,組成的部隊,通常也代表著強大。
羌國部隊就是如此,向來都是能夠以少打多的存在。
然而,當蕭池這個戰場嗅覺極為出眾的將領出現,一切似乎都變得不同了。
蕭池似乎總能在戰場上發現羌國部隊的弱點,然后集中力量,不斷將其放大,直至打穿!
而面對無希望的戰斗,蕭池又總能提前避開,以免承受滅頂之災。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蕭池帶著部隊,在羌國游蕩,肆虐,并越走越深!
在脫離了陳國大部隊之后,蕭池部隊反而綻放出了真正的光彩。
看似斷了補給,卻又仿佛到處都有補給!
缺什么,就從敵人那里取!
蕭銳和蕭池分別在魯國和羌國境內搞破壞,讓羌魯兩國非常的憤慨。
明明在正面戰場上,自己都是處于優勢的一方,卻因為被敵軍打入境內而束手束腳。
羌魯兩國多次增加攔截部隊,卻未見成效,國家內部受到的傷害越來越大。
終于,在損失超過羌魯兩國的承受范圍之后,兩國提出了談判這個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