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身為獨居近海一隅的諸侯宗藩,無緣無故的突然拉出這么多人來,也就和公然起兵造反/圖謀不軌,沒有什么太大的區別。因此,江畋在上一次抽身離開之前,留下的屈指可數的指示之一,就是加強水軍。
或者說是增擴沿海巡檢、護航的海面力量。因此,根據內府的兵務參軍和水官曹判事的呈報,經過這幾年持續爆船下水,征募和訓練水軍;原本中小快船為主三路巡檢,已擴充為五路,三百多大中型兵船、戰船。
日常巡游和活動的范圍,也一度擴大到了北方的登萊半島附近;南方的呂宋各洲近海,東海的琉球、耽羅(濟州)周邊。當然作為相應代價,在各方面的日常耗用和維護補給上,也是花錢如流水一般的靡費巨大。
而且還受到宗藩條例的限制,雖然夷州雖然擁有造大船的技術和經驗積累、資源,但作為兵船、戰船的形制,卻不能超過三千料/石(約一千噸);而且在船只屬火器配備和使用上,同樣受到口徑和規格的限制。
其中火門銃、火繩銃和漫天星(木管/皮炮噴子)、飛火箭、火巢車,并沒有具體數量的限制;但是涉及到更大一些的炮,就顯得管控嚴格了。其中最為寬松的是,可以裝配在大舢板上使用的斤重(彈丸)小炮。
但口徑更大一些的兩寸炮、三寸炮,每載重三千料的船體上,就只許裝備五到八門;而尺碼更大一些的五寸炮,每一千料就只許裝一兩門。至于更大口的船炮就莫想了。那只有官營的鑄造廠才有能力和資格生產。
當然了,既然有機會接管和掌控,這么一個不大不小的諸侯宗藩勢力;江畋也可以暫時放開手腳,嘗試籍此組建一只火器化戰術的試驗部隊,來滿足一下源自現代人骨子里,對攀科技樹加種田、爆兵的潛在樂趣。
畢竟,在京城地下的里行院總部里,江畋搞的那些實驗性裝備和器材,還有針對異類特攻的小規模火器部隊,深受多方勢力的關注和矚目;尤其是在政事堂眼皮底下,還是不免有些束手束腳,沒法盡情施展開來了。
另一方面,江畋暗中進行的多方跨時空/位面交易,同樣也需要一個遠離朝廷中樞,乃至是世人關注后備的資源產地/大后方。但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將眼前的三重危機/突發狀況的挑戰,給應付過去再說……
看了昨天那章,又沒審核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