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蘇神這一世,不同了,結合筋膜體系融入,這是幾十年后的產物。
那個時候,完全成熟的理論和實踐,讓蘇神有了結合起來,改變很多東西的可能。
比如這個下壓連貫性。
科爾曼可以做到而自己做不到,有可能是下肢比例的問題,如果是這樣的確有可能是無法學習,因為科爾曼的下肢比例可以讓他的有效騰空時間達到以前身體比例無法達到的程度。
強行為之,反倒是會讓自己的整個節奏混亂,騰撐比不佳。
因為技術是一種提高運動員實力的方式之一,同一個技術動作,有些人的運用速度很快,但是有些人運用的時候,卻顯得很笨拙。
這就是為什么需要科學訓練和教練團隊的原因。
一個模子套用,只能說是異想天開,刻舟求劍。
蘇神退役很多年后,他才慢慢在各種科學技術體系的豐富和進步下,想到了一些可能性。
只是那個時候,人早就是中年人,已經失去了親身實踐的可能。
這一世重開,正好,給了他機會
筋膜系統,只是一個系統,怎么用,怎么銜接,怎么聯合,怎么影響,都需要自己親手去打磨。
比如眼下這一波,他就是要用自己的筋膜體系,利用彈性勢能的增加,有效范圍內增加可控制的有效騰空,然后又利用有效騰空,增加自己的下壓扒地的“慣性感”。
因為利用下壓鞭打而實現自然蹬伸送髖,本就是能夠直接利用下壓鞭打所帶來的慣性而形成蹬伸送髖,也就是自然蹬伸。
這種情況下,利用下壓鞭打的慣性越好,你的速度也就越快,自然也就越連貫。
越是具備速度性。
當然很多人會說,“慣性”不是這樣的啊,物體的慣性跟質量有關,與速度無關。
物體質量大慣性大,同一物體,靜止時與運動時慣性一樣大。
這可是中學物理知識,你別以為我們讀書少就騙我們
牛爵士的定律沒有外力作用時,物體保持原有狀態不變。而物體保持原有狀態不變叫做物體具有慣性。慣性是物體的屬性,與受力與否無關、與物體運動速度無關,與物體的質量有關。沒有外力作用時,物體保持原有狀態不變。而物體保持原有狀態不變叫做物體具有慣性。慣性是物體的屬性,與受力與否無關、與物體運動速度無關,與物體的質量有關。
你看,中學生都知道哈。
很對,牛爵士也沒有錯。
質量是慣性的唯一決定值,但是
那是在說此物體作為一個系統整體來說。
但你忽略一個問題,物體內部的相互慣性,他不一致。
也就是說物體的形狀、密度、質心的位置,都會不同,導致作為單個來看,影響不一樣。
聯合起來,更加如此。
比如同樣慣性質量的物體,細高的容易倒,但是矮壯一點,就不容易,這就是質心位置的不同導致。
尤其是運動中的人體,身體的各個部位是組合而成,并非統一剛體。
尤其是運動中的身體,比如骨盆就是繞著軸心運動,比如送髖,比如擺臂,比如身體的支撐和騰空,都在運動中,甚至是轉動中,因此“轉動慣量”在實際中,不規則剛體的轉動慣量往往難以精確計算,需要通過實驗才能測定。
運用了筋膜體系加身后,整個質量肯定是無法改變,牛爵爺的理論只要你還在地球上就無法逃逸,但是其余的條件,不是不能發生波動。
蘇神現在就是在騰空后每次落地,發揮了這些能力,讓身體的“轉動慣量”發生了某些改變。
利用彈性勢能,利用拉張整體性。
在每次騰空后,下壓的時候,讓身體的形狀和質心位置發生了微調。
而這些看起來平常幾乎可以忽略的東西,在高強度的速度沖擊,比如現在因為有效騰空高度變了,身體彈性在筋膜體系加持下增加,每一次落地支撐,就可以使得送髖動作就是后蹬腿繞髖關節額狀軸做更加充分伸展,使髖充分向前送出,身體重心遠離支撐點。
這樣連續下,讓整個單步和復步的環節,都有吸收外力沖擊轉換粗存彈力位能然后釋放額外能量。
看起來每次雖然都不多。
但是短跑也不是只跑一個單步和復步。
隨著你的步子越來越多,你的效果和加成,自然也就越來越明顯。
積少可成多。
這樣一來,利用拉張整體性增加落地的穩定性。
加上有效騰空高度提高。
再配合蘇神老早就想要做到的科爾曼式連續流暢,彈性下壓。
每個單步和復步就對于“慣性”利用的更好。
“轉動慣量”也越大越有利。
甚至在視覺上讓人開始產生一種起跑的時候,一只腳蹬出去,還沒有下地,另一只腳已經啟動的不真實感覺
“這,這是什么”
“怎么可能有這樣的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