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就是所謂的骨盆固定對股直肌拉伸的重要性。
短跑運動員因為要大量訓練,所以當大腿直肌屈屈過度時,特別是當髂腰肌受力太多太頻繁,屈髖功能就會降低,這個時候股直肌會過度代償屈髖,隨著時間的推移,大腿前側有一塊明顯的肌肉在拉扯著。
這樣一來,很自然你的牽張反應就會下滑和下降。
可道理現在在二沙島很多人都明白,可能做到的,卻寥寥無幾。
那么勞逸是怎么做到的
甚至做到了增強身體的牽張反應來增加身體的推動力呢
答案其實不是什么特別神奇的東西和多么先進的技術點。
答案其實就是
蘇神看著勞逸的表現,嘴角不禁挑起,低聲道“用超強的核心作為修復和穩定的基礎么”
“不算高端,但是足夠扎實啊。”
是的。
勞逸就是在訓練的過程中,因為他要改善自己在途中跑尤其是后面沖刺區整個人弧形扒地的路徑問題,開始大幅度強化自己的核心力量。而核心力量是個很奇怪的東西,這個力量目前來說,沒有一個上限,他不想其余的肌群力量,太過了甚至會影響整體,但是唯獨核心力量
對于任何人來說,都是越強越好。
不需要考慮對于整個運動和身體的附帶和不適。
所謂一個人無論看起來有多么強壯,如果其核心肌群薄弱,那終究只是個空架子。如果核心肌群沒鍛煉好,其他部位再怎么鍛煉,也是空架子。
如果肌肉也要分外功和內功的話,那么毫無疑問,核心力量就是內功。
而且對比其余的肌肉研究已經是上百年歷史,核心肌群和核心力量這個說法,成立的時間很短,甚至上個世紀都沒有這個說法普及。這,一點都不奇怪,因為正兒八經的核心力量和核心肌群的說法,是潘嘉比在1985年首次提出了sastabiity的概念,也就是脊柱穩定性。他認為,脊柱穩定性涉及三方面的問題或系統:被動脊柱骨、主動脊柱肌肉和神經控制單元。此后,1989年米國舊金山脊柱研究所sfsi在其設計的“動態腰椎穩定計劃指南”中提出了中位脊柱的問題。
這就是核心穩定性的最早來源。
其后潘嘉比在1992年首次明確提出了核心穩定性的概念,認為人體的核心穩定是一種“穩定人體系統,以使椎間的中部區域保持在生理極限范圍內的能力。
因此,核心力量起源于應用在康復領域的人體脊柱的解剖和生理理論的研究。
92年才剛開始在康復領域提出,想要理論傳播和轉化到實際的運動表現里面,自然又需要時間,所以幾乎到了90年代末期,才開始頻繁出現這樣的訓練說法。而且那個時候,都還是一種很前衛很前沿的訓練理論和理念。
所以,這個肌肉的“內功”,其實在人類的歷史上發展并不長。
發現和理解很很晚。
之前的運動員,幾乎都不太明白這個概念,自然不會刻意運用,主觀調動。
所以核心力量,他不像其余的肌肉群,太過了肯定會影響整體的發揮,不管是手臂,大腿,還是肩膀等等,甚至太過頭還會影響到運動表現,要不然運動員也是要盡可能在不影響自己運動表現的基礎上來增加肌肉。當然我們國家以前太瘦了,在掛上來肉量之前,不用考慮。
可歐米運動員卻沒有這個問題,早早就有些過度,甚至肌肉練過頭的例子。
比如90年代濫用類固醇,導致個個都肌肉過于發達,甚至影響到了關節發力和爆發。
比如現在的小鷹國選手哈利艾基尼斯阿里耶提,這都是肌肉過頭的典型。
當然你要是掛肌肉可以不影響你的運動表現,其實這也算是一種天賦。
在腘繩肌沒有受傷前的布雷克,其實有點這個意思。
不過還是最終毀于一旦,敗在了自己天生就不夠強健的腘繩肌短板上。
所以肌肉和運動表現需要權衡和平衡,這是現在運動的一個共識。
唯獨只有核心力量核心肌群。
建議不斷加強。
從不見有人說你的核心肌肉太強了,太過了,這種說法。
不管是運動員還是普通人都是核心力量,越強越好。
所以核心力量才在現代越來越被提及,越來越特殊。
不過核心力量你想要提升,也不是個容易的事情,這可以說是最難提升的一部分肌體力量。
甚至練得多,收獲卻比別的肌肉群更少。
但這對于整個二沙島訓練最為拼命刻苦的勞逸來說,似乎
并不是個事。
以前甚至都是要提醒他,不要訓練過度,讓他一身的“刻苦基因”,無法全力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