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在百米運動上的迫切性。
自然是首攻百米。
這沒有問題。
畢竟百米項目在短跑里面的影響力最大,你想要把自己的新東西推廣以及讓全世界都接受,那肯定是要首選最熱門的項目上來開始。
因此,百米項目上有多少的問題,拉爾夫曼都沒想明白,現在很多東西都還是蘇神自己強行利用超前的知識體系和經驗再強行推進。
200米
那還是算了,近些年是沒有時間干這個。
拉爾夫曼是這么想的。
雖然在實驗室里面推論出來,前側力學就是適合100米到400米,可怎么推廣,怎么把這個運用到項目里面成為專項化的燃料,那都是需要長時間去磨合和詳細研究的地方。
甚至可以這么說
拉爾夫曼,只是在理論上提出了100米到400米,適合前側力學技術。
然后他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百米的前側力學開發上。至于200米400米這些項目
很遺憾,他只提出了一個理論上的可行性。
就沒有后續了。
起碼現在。
暫時還沒有后續。
蘇神這里,等于是提前開始了給他的200米推進鋪路,或者說是直接大步流星的往前跑。
你要知道,動態強度的產生涉及身體四肢在高速運動中產生力的能力,隨著收縮速度的增加,身體產生力的能力會出現下滑。
甚至明顯下降。
人體需要招募肌肉力量來改變350度每一秒速度運動節段的角速度能力,在節段靜止時間可用的力會減少50。
是的,你沒有看錯。
就是會減少50。
這個問題在隨著你奔跑的距離越來越長,也會越來越凸顯。雖然這是每個運動員都需要忍受的物理法則,但是
關鍵的地方來了。
那就是雖然每個人都會是呈現下降趨勢,可是每個人因為力量減少的不一樣,那就會出現有一些這個方面衰減更少的人,有能力隨著運動速度的增加,以方便在更大的層面上保持力量水平。
你可以把它統稱為天賦。
起碼之前是這么認為的。
認為有天賦的人就是這方面會衰減更少,沒有天賦你就是會衰減更多。
可是自從前側力學問世。
這個情況會出現改變。
開始用人為發現的規律,人為發現的體系,有意識主觀的彌補這方面的問題。
以此來讓運動員拋開天賦層面的選擇,從技術層面來決定自己這個方面的衰減多少。
這就是突破性的東西。
讓人類在對抗這個世界法則的時候,多了一道新的選擇,除了天賦之外,還可以選擇技術性的對抗。
現在蘇神做的就是這個。
因為200米的比100米更長。
只見蘇神每一步從落地開始。
踩準位置重新蹬地。
上肢完成最大向后伸展位置。
小腿完全伸展。
在下一個落地的單步中,恢復小腿達到最大屈曲位。
然后重新蹬地。
恢復腿的腳踝和著地腿,膝蓋交叉。
踝關節交叉。
再次升空。
然后讓整個上肢回彈到最大回彈位。
這聽起來好像有些云里霧里。
但其實就是一個基本的前側力學運用單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