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跑是個整體項目。
前面快了,對于后面也會有影響。
并不是割裂的東西。
自己的加速跑,肯定能壓住勞逸。
湖凱也是這么認為。
去年張培猛和勞逸在冬測對決的時候,就因為有些分心,被勞逸跟住了自己的前面。這一次,張培猛沒有再犯這個毛病。
全程都在認真對待比賽。
專心完成自己的技術流程。
可十米之后。
又是一個十米。
砰、砰、砰、砰、砰。
砰、砰、砰、砰、砰。
自己已經跑得很流暢了,對得起自己的東西想要得到的感覺。
可是。
身后的那個釘鞋聲。
似乎同樣沒有減少多少。
張培猛有些微微的皺眉。
即便是在高速奔跑的情況下,面對這樣的情況,自己的表情也開始不受控制的運作。
“為什么?不對啊,不應該啊。”
湖凱看到啟動結束,張培猛沒有建立自己想象中的優勢。
那就加速區吧。
加速區去建立也行。
可加速區也沒有建立出來。
湖凱這也是覺得有些愣了。
他明明感覺。
勞逸沒有停是什么技術啊?
并不像自己帶的張培猛這樣,做出了不少的技術改進,拿下了各種各樣的技術難關。
勞逸連四點連線都沒有搞定呢。
但這有個問題。
很多人其實四點連線都沒搞定。
那也不妨礙他能跑出好成績來。
你看看美國隊的選手。
個個不都是落地三點連線嗎?
為什么人家也能跑這么快呢?
技術的發展,自然是有優劣之分,有先進和不先進。但對于使用的人來說,卻有合適和不合適的區別,有適應和不適應的區別,有運用的好和運用的差的區別。
勞逸這里。
就沒有走技術流的路子。
當然這里所謂的沒有走技術流,是沒有走那些明顯的技術關卡。
并不是說他現在能跑這么快,沒有技術進步。
對于身體的掌控。
本來就是任何競技運動里面的一項基本技術啊。
這一項基本技術只要做得好。
同樣可以達到一個高度。
技術有先后之分,但是適用卻沒有。
哪一種能把自己的身體極限開發出來?
哪一種能取得更好的成績,自己使用起來更舒服?
那就可以用哪一種。
何況勞逸已經到了這個歲數。
沒有什么不能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