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勞逸是用強大的核心來支撐抵消當大腿直肌屈屈過度時,特別是當髂腰肌受力太多太頻繁,屈髖功能就會降低,這個時候股直肌會過度代償屈髖,隨著時間的推移,大腿前側有一塊明顯的肌肉在拉扯著,這會使得牽張反應就會下滑和下降,幾乎被頂住。
甚至做到了增強身體的牽張反應來增加身體的推動力。
難道今年也是這個嗎?
當然不是。
他他現在要拿出來的,可是蘇神現在正在使用的東西。
叫做動力鏈整合!
“骨盆作為身體的中心結構,其穩定性直接影響跑步姿態。核心肌群中的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以及盆底肌群等共同協作來穩定骨盆。臀中肌和臀小肌主要負責在單腳支撐時控制骨盆的側向平衡,防止骨盆向一側過度傾斜,避免產生trendelenburg步態。”
“這種步態一種因外展肌無力導致的骨盆傾斜、身體左右搖晃的異常步態。運動員恰好因為訓練強度太大,或者沖刺的時候太猛,導致這個地方乏力,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首先我們要解決掉這個步態。”
“在跑步中,尤其是彎道跑或者加速變向時,骨盆穩定與否對保持身體直線跑動影響極大,穩定的骨盆能讓下肢發力更合理,確保身體沿著預期的直線方向推進。”
“怎么做呢?”
“首先是單腳支撐平衡。”
“短跑過程中,單腳支撐階段是身體平衡容易被打破的時刻。此時,核心肌群需要迅速調整來維持平衡。”
……
勞逸這里就是這樣,從單腳支撐平衡做起,你可以看到在他單腳觸地瞬間,從足底傳導上來的地面反作用力開始通過腿部、髖部傳遞到核心區域。核心肌群再通過等長收縮,肌肉長度不變但張力增加的收縮方式,來緩沖這股力量,并調整身體姿態,使重心穩定落在支撐腳上方。
緊接著用以踝、膝、髖三個關節為支撐點,依靠核心的調控,讓身體在短暫的單腳支撐階段依然能保持直線平衡,避免向左右兩側傾倒。
那這么做的前提條件或者說是前置條件是什么?
當然是……強大的核心能力。
優秀的短跑運動員在高速奔跑時,單腳支撐時間雖短,但憑借強大的核心平衡能力,身體幾乎不會出現明顯的左右晃動。
這就是減少的第一步。
為什么別人不行?
就是因為別人沒有這樣的核心能力,所以蘇神告訴他們,讓他們做也毫無意義。整個二沙島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只有千錘百煉每一次都把動作質量做到完美,從不叫苦叫累的勞逸。
當然還有更高級的。
叫做動態平衡調整。
這個暫且表過不提。
其后勞逸采取上下肢協同,開始改變力量傳導路徑。
在短跑中,上肢的擺動和下肢的蹬地是相互配合的兩個關鍵動作,核心肌群處于兩者之間,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這個人人都知道。
問題是怎么優化到直線路線上呢?
勞逸是這樣做的,從下肢來看,當腿部肌肉,股四頭肌、腘繩肌、小腿三頭肌,發力蹬地時,產生的力量會沿著骨骼向上傳遞,經過髖部。
此時核心肌群中的髖部屈肌、伸肌等會參與進來,對力量進行整合與調節,然后將其繼續向上傳遞到脊柱及軀干部分。
接著上肢擺動產生的力量也會通過核心區域進行中轉。
然后,擺臂時,背闊肌、胸大肌等的力量通過核心與下肢蹬地力量匯合,形成一個圍繞身體中軸線的合力。
推動身體沿著直線向前加速!
那這么做的前置條件又是什么呢?
還是強大無比質量極高的鋼鐵核心。
如果如果核心力量不足,這種力量傳遞就會出現“斷點”。
導致力量分散,身體姿態就反而容易失衡。
出現左右搖擺以試圖重新找回平衡的情況。
勞逸這里做的,一點毛病都沒有。
果然和蘇神預料的一樣。
這對于勞逸來說。
根本不是問題。
其次采取肌肉協同模式。
原本核心肌群與上下肢肌肉之間存在著特定的協同收縮模式。
以剛剛起跑階段為例。
在聽到槍響后,勞逸下肢快速蹬伸,同時核心肌群中的腹直肌、腹斜肌會與上肢的三角肌、肱二頭肌等協同收縮。
使得身體能夠迅速擺脫靜止狀態。
并沿著——直線向前沖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