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你看看格林這個技術皇帝,看誰好像都有些技術缺失。噴起自己國家的運動員更是毫不留情。
他和加特林也不對付。
可是你看看。
他有幾次說過加特林技術方面的問題呢?
有幾次批判過加特林的技術環節呢?
幾乎沒有。
這就說明加特林你別管人品如何,他在專業領域上的敬業態度絕對沒問題。
當然,屢次嗑藥黑歷史。
也不可抹去。
第四道的沃倫·威爾,他在起跑前神情有些波動,沒那么專注和冷靜。
這個你從他調整好起跑器的位置,雙腳踏上去時身體明顯前傾,重心前傾到極限,差點踉蹌,幾乎要失去平衡,幸虧反應夠快又巧妙地控制著。
這才沒有當眾出丑。
他立刻呼了口氣。
雙手手指輕觸起跑線前的地面,手臂伸直但充滿彈性,這是牙買加那邊的啟動細節。
那邊更加講究彈性概念。
就是你也能看出來他也會犯牙買加人一個典型的問題。
那也就是它的啟動,雙手擺放位置。
經常不確定。
當然這也是牙買加的訓練體系所致。
會更加看重運動員當時的狀態本身。
甚至只要你當時這樣擺放更舒服。
那就這樣擺放進行調整也無不可。
這種啟動模式有優點也有缺點,缺點自然就是不夠穩定,不夠精密,不夠精細。優點呢?那就是會讓運動員在啟動狀態上處于一個更舒服的位置。
而不是強行擺在已經分割好的所謂數據上。
有點更像是走電影里面的感受派。
心里的感覺會更放松。
但具體效果其實因人而異。
而且到了現代體育,尤其是進了21世紀,在各種電子設備的加持下越來越科學,在各種模型的研究下越來越規范,這種單純走感受派模式已經有些不夠用。
牙買加在后面漸漸陷入一段時間的沉寂。
和他們走了太多人文感受派有關。
沒有把自己的這個訓練特點和現代高科技運動水平結合。
導致如果沒有超級天才問世。
普通人依靠這一套反倒是很難去對戰各種運動科學越拉越高的國家。
這一點上,尤其是他們的對手阿美利卡美國隊。
人家生物科學很發達沒毛病。
但是人家的運動科學也很發達。
這也沒毛病。
不要因為某一個點忽略掉,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強資本主義國家的綜合實力。
隨著發令槍響,他的腿部肌肉群如同被點燃的炸藥包,爆發出驚人的力量。
后腿猛力蹬離起跑器,前腿快速前邁。
他的擺臂動作幅度雖不大,但速率極快,有效地配合著腿部動作,保持身體的平衡與加速。
第五道的布雷克……
又不同了。
起跑時姿勢舒展而有力。
關鍵是舒展……
他站在起跑器上,雙腳間距稍寬,膝蓋彎曲,臀部下沉,整個身體形成一個很符合自己的力學結構。
這個結構。
甚至比博爾特還要好。
在同樣的訓練體系在同一個教練的指導下,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主要還是布雷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訓練。
仿佛訓練室的耗子。
博爾特可今年就這么做了一年。
布雷克呢,從入行開始他就是這么做。
經過千錘百煉的重復。
他的身體自然而然的會找到一種更舒服的獨屬于自己的啟動結構模式。
因為你的人體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代償機器。
如果機器代償也分高低。
那么人類這個就是最高的等級。
甚至有時候不需要你去多想。
他自己就會自然而然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