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去調動復雜的身體結構,肌肉結構以及骨骼結構。
去讓你更好的完成某個你想完成的動作。
即便是這個動作,可能你做的沒那么科學,或者是說你有某一塊的肌肉跟不上力量,你有某些結構比例不適合使用。
可只要你練得夠多,很有可能就會突然讓身體領悟到一種“代償模式”。
這種模式可以讓你在很多條件并不完美的情況下去達到你的目標。
去強行打造平衡。
這就是人體代償天賦的表現。
布雷克這里就是這樣做的。
雙手在起跑線前撐地,掌心向下,手臂微微彎曲,將身體的重量均勻分布。
他其實啟動的手勢和姿態也有細微的調整。只是沒有博爾特那么明顯的波動。
準備起跑時,他全身的肌肉都在微微顫動,那是高度集中精力與力量即將爆發的表現。他這里比他的隊友沃倫.威爾,波動范圍更小。
說明他的核心控制更強更有力。
當槍聲響起,布雷克的雙腿爆發出超強的蹬力,瞬間將身體彈出。
關鍵是你能感覺得到他啟動,整個感覺都頗……放松。
這個放松可是很難得。
比賽里面很難做到。
通常來說,只有訓練中更容易出現這樣的狀況。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或者說是絕大部分運動員的訓練成績都要比比賽成績更好。
不僅僅是比賽的時候更容易緊張。
技術發揮更容易不到位。
還有就是整個人的松弛程。
比賽和訓練截然不同,甚至有人做過相對的科學測試——
訓練中的肌肉松弛狀態。
遠比比賽中要高。
但當然過度松弛其實也并不有利于出成績。任何事情都是相對性的,可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訓練狀態中更容易進入肌肉放松的中。
這也是絕大部分人為什么訓練成績更好的原因。布雷克跑這樣的比賽,那可不是輕松寫意嗎?
他現在的實力這樣的比賽根本就是隨便跑。
別人是過比賽。
他說過來熱身。
最多算是上個訓練課。
這一點都不夸張。
現在沒有博爾特。
沒有19秒50以內的選手。
他根本就不可能興奮起來。
這是一種深層次的放松。
裝是裝不來的。
因為你裝的時候,你這是外表看起來沒問題,即便你是奧斯卡,影帝也是這樣,可你的身體激素以及內部的化學反應,卻騙不了自己。
只有真正的絕對放松。
才能做到現在布雷克這樣的感覺。
在此之前。
200米上也只有博爾特做到過。
現在又多了一個。
這也是為什么說現在博爾特只要不參賽以眼下布雷克的能力,那就是隨便收割。
根本不會有任何緊張。
第九道的杰森·楊,他的起跑充滿了獨特的節奏感。
雙腳踩在起跑器上,身體前傾,膝蓋微微顫抖,那是在調整肌肉的緊張度。
雙手撐地,手指靈活地抓著地面,仿佛在與跑道建立某種連接。他的頭部低垂,眼睛注視著起跑線前的一小片區域,全神貫注。
發令槍響,他的雙腿有節奏地發力。
只是這這才是賽季剛開始的時候。
還沒有到達最佳狀態。
況且去年奧運會之后,今年大家都會進入一個比較長的休息時期。
想要進入狀態,就像是手動汽車。
你需要不斷的換檔位。
才能真正進入自己的最佳狀態。
因此第一場比賽你都很難說那個特別好的成績。除非你是博爾特呀,布雷克這樣的實力超群的人,否則的話,奧運年之后普遍剛開始都有些低迷。
就是歷史規律。
但是……
并不是歷史法則。
而且這個規律也是人為總結的。
當然是有突破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