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訓練是現代越發研究深入的一個點——
首先在高海拔地區,空氣密度較低,這減少了短跑運動員在高速奔跑時所面臨的空氣阻力感,由于短跑項目中速度是關鍵因素,空氣阻力的減少可能對短跑運動員的表現有積極影響。
其次高海拔地區的最大攝氧量和乳酸閾值會降低,這意味著在高海拔地區進行同樣的運動強度時,身體會經歷更高的運動負荷感,對于短跑這種以磷酸原代謝為主的無氧運動,這種變化基本沒有影響,而對于長跑這種有氧代謝為主的項目,成績會受負面影響,表現會明顯下降。
所以短跑很適合,長跑反之。
接著高海拔訓練可以提高血液中血紅蛋白的數量,進而提高運動時的氧氣運輸效率值,這種適應對于短跑運動員可能是有益的,因為短跑主要依賴于無氧代謝,而血紅蛋白的增加可以提高無氧代謝的能力。
但是說了那么多好處,壞處肯定也有。
以前咱們就是那種長時間的高原訓練,這反倒起了反效果。
這是因為運動員由于高原適應,其血紅蛋白濃度、血液比容、緩沖能力都會增加,骨骼肌結構和生化特性會有所改善,高原環境的適應可減少因慢性缺氧而發生的心肺不適。
然而……高原訓練并不會提升vo。
因為高原訓練的效果,血細胞密度增加、氧合血紅蛋白解離曲線右移、肺部氣體擴散能力增加等等,可能被其他負面影響所抵消。
如胸腔和周邊組織血流量、肌肉量的減少、氧化酶活性的降低等等等。
當運動員從高原到平原時,身體會因為血漿量減少、造血作用減緩、溶血作用加速、被抑制的免疫功能、氧化的壓力使組織損傷增加、糖原消耗量增加和呼吸肌的工作量提升而抵消高原訓練的效益。
長期處在高海拔的環境中會導致骨骼肌萎縮,尤其是海拔越高越明顯。持續處于缺氧環境中會使肌肉的橫截面積減少10%—22%。
所以長時間在這里訓練不可取,要做好時間規劃和搭配。
然后利用乳酸悖論,來提高自己的身體機能,以此提高成績。
因為當海拔高度增加后,血乳酸的濃度會更低。雖然其中的機制仍在爭論中,但可以肯定的是,適應高原環境的運動員在最大強度運動中乳酸生成量減少。
注意是上面的最大強度運動中乳酸生成量減少而非乳酸清除變快。
這是現代科學的新功績。
這是因為在滿足能量供給的情況下,atp供能比例增加,快速糖酵解減少。
但效果一般不會超過六周。
若長時間處于低氧環境,超過六周之類,這種現象就會消失。
因此現在蘇神就要做一種比較先進的提升機制,在以上這些原理的基礎上,做好“高住低練”。
這種訓練方式是讓運動員每天在高海拔地區生活數個小時,訓練時才移動到低海拔處。
可這樣太麻煩了,因為以一個地形想要從高變低,可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
距離通常很長很大。
那么,有什么辦法解決?
當然有。
就是依靠現階段越來越成熟的運動科技。
比如蘇神現在做的就是,由他的蘇神實驗室推出的新產品——
模擬高海拔的低氧裝置。
以及在高原模擬低海拔的高氧裝置。
這么做的話,高原適應可以提高血紅蛋白生成數量、血紅素和血紅蛋白生成素,這有助于運動員在平原或低海拔地區以更高的強度進行訓練。
住在海拔2200-2500的高原上有助于提高血紅蛋白生成量。
在海拔3100左右的高度則是最能有效提升除血液外的其他參數。
加速血紅蛋白生成的最佳時期約為4周,小于3周的訓練則可提升運動的經濟性與酸堿緩沖能力。
每日在海拔2500處停留20-22h/d就足以提升運動表現與促進血紅蛋白生成效應,促進血紅蛋白生成效應的底限是12h/d。
這些數據蘇神這邊可是安排的明明白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