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道進直道。
蘇神已經是一馬當先。
謝正業彎道。
可以說從沒有落后過這么多。
這就要說說讀書的好處了。
科學來源于知識。
在高原地區進行200米跑,運動員面臨著獨特的環境挑戰,其中空氣稀薄導致的氣流動力學變化對跑步表現有著顯著影響。
那么運動員采用較低重心的姿態,被觀察到能夠有效提升在這種特殊環境下的氣流穩定性,減少身體晃動與偏移,進而優化跑步效率。
怎么深入剖析這一現象背后的科學原理?
這對于我國提高高原田徑訓練質量和運動員競技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可惜這需要很強的專業知識作為支撐。
首先你要知道高原環境的空氣動力學特征。高原地區海拔較高,大氣壓力顯著低于平原地區。
根據理想氣體狀態方程pv=nrt(其中p為壓強,v為體積,n為物質的量,r為普適氣體常量,t為溫度),在溫度變化相對較小的情況下,氣壓降低意味著空氣密度減小。
空氣密度的降低改變了空氣與運動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得氣流對物體的作用力發生變化,根據空氣阻力公式可以得知——
在其他條件不變時,空氣密度減小會導致空氣阻力降低。
然后你要知道在氣流特性。
比如地形引發的復雜氣流。
高原地區地形復雜,山脈、峽谷等地形地貌使得氣流在運動過程中受到阻擋和引導。
例如,在山谷地區,白天山坡受熱空氣上升形成谷風,夜晚山坡冷卻空氣下沉形成山風,這種晝夜交替的山谷風導致氣流方向和速度不斷變化。此外,當氣流經過山峰等障礙物時,會形成繞流和漩渦,使得氣流變得紊亂。
比如湍流現象。
由于空氣密度低,氣流的粘性力減小,更容易形成湍流。湍流是一種不規則的流動狀態,其中包含著各種尺度的漩渦和脈動。
在高原地區,太陽輻射的不均勻加熱以及地形的粗糙度等因素都加劇了湍流的形成。運動員在跑步過程中,進入湍流區域會受到隨機的氣流作用力,這些力的大小和方向不斷變化,對運動員的身體姿態產生干擾。
你只有把這些基本的原理了解,你才能知道現在你應該做哪個方向的努力。
如果這些基本的原理你都一竅不通,那你只能是盲人摸象。
兩個字抓瞎。
蘇神可是擁有完整科學體系的人。
這也是為什么說運動科學需要結合其余科學的進步以及配套研究。
光是這個。
蘇神當時說出來的時候。
都震驚了一票人。
包括蘭迪和拉爾夫.曼。
這兩個大佬都沒有想到,竟然還可以從這個方面推導出來,其實在高遠的地方,可以把自己的重心適當壓低。
至于這個壓低的科學角度對于身體其余角度變化的影響是多少?
那就是需要去實踐和研究的點。
可如果你連這個方向都摸不到。
你就別說研究了。
門都入不了。
何況蘇神不僅僅知道這個大方向在哪里,連精確的數據差值大致是多少都明白。
那他的的確確只需要在這個范圍內進行微調。
試錯的成本極低。
了解了這一些,才能了解下一步。
低重心姿態對氣流穩定性的影響機制。
就像是迎風面積與阻力降低比重——
當運動員采用較低重心姿態時,身體迎風面積減小。
以站立姿態和低重心跑步姿態對比,低重心姿態下身體在水平方向的投影面積可減小約15%-20%。
根據空氣阻力公式,較小的迎風面積能在高原空氣密度降低的基礎上,進一步減小空氣阻力,降低氣流對身體的直接沖擊力。
就像是在這個基礎上流線型優化。
研究低重心姿態使運動員身體形狀更接近流線型的影響。
研究在跑步過程中,空氣能夠更順暢地流過身體表面,減少氣流分離和漩渦的產生。
再放到更加具體的點——
例如,運動員適當低頭、含胸、屈髖的低重心姿態,使得身體輪廓更符合氣流流動的趨勢,降低了因氣流紊亂導致的不穩定作用力。
其后再根據角動量守恒與穩定性。
根據角動量守恒定律l=iw(其中l為角動量,i為轉動慣量,w為角速度),較低的重心使運動員身體的轉動慣量增大。
當運動員受到氣流干擾產生外力矩時,由于轉動慣量增大,身體角速度的變化會減小,從而降低身體的晃動和偏移程度。
例如,在受到側向氣流沖擊時,低重心姿態下運動員身體的扭轉幅度明顯小于高重心姿態。
再推進到支撐面與平衡維持。
低重心姿態下運動員的支撐面相對增大。
那么在跑步過程中,雙腳與地面接觸形成支撐面,較低的重心就可以使得重心投影更接近支撐面中心。
根據平衡穩定性理論,支撐面越大、重心越低,物體的穩定性越高。
因此,低重心姿態使運動員在應對氣流干擾時,能夠更迅速地調整身體姿態,保持平衡。
砰砰砰砰砰。
蘇神彎道進入直道。
為了繼續維持低重心姿態,發揮牙買加跑法的潛力,肌肉激活與力量傳遞,就是要做好的事情。
采用低重心姿態跑步時,運動員的核心肌肉群,如腹直肌、腹內外斜肌、豎脊肌等會被更強烈地激活。
這些核心肌肉不僅起到穩定脊柱和骨盆的作用,還能在身體受到氣流干擾時,通過快速的肌肉收縮和放松來調整身體姿態。
例如。
當受到氣流沖擊導致身體向一側傾斜時,核心肌肉能夠迅速發力,使身體恢復到平衡狀態。
比如風速。
就是一個。
這個時候核心有多強,就能有多強。
核心強弱,直接影響力量傳遞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