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蘇神。
其余人同樣跑得不錯。
高原地方就是有這個好處。
看看屏幕上的顯示就知道了——
第五道張培猛。
類跨步式起跑:前后腿間距達肩寬1.3倍,形成56蹬伸工作距離。
這個跑法是根據張培猛的二檔起步來的。
在起跑時,雙腳前后站立,前后腿之間的距離較大,達到肩寬的1.3倍左右,約為56。
這樣的間距使得起跑時后腿有相對較大的蹬伸空間和工作距離。
能為身體提供更大的向前沖力。
增加蹬伸距離可以使腿部肌肉在起跑瞬間有更充分的發力空間,從而提高起跑的初速度。同時,較大的前后腿間距可能有助于運動員更好地利用身體重心的轉移,將力量更有效地傳遞到地面,推動身體向前。
雖然依然是直臂起跑的范疇,可也有根據自己技術特點的改進。
比如常規的直臂蹲踞式起跑,通過雙腳在起跑器上的支撐,形成穩定且高效的發力姿態,身體重心較低,能最大程度利用腿部力量蹬伸。而“類跨步式起跑”主要依靠前后腳在地面的大間距來構建起跑姿勢,身體重心相對較高。
當然,有利就有弊。
這種起跑方式可能會使身體在起跑瞬間的穩定性相對較差,需要運動員有更強的核心力量和平衡能力來控制身體姿勢。
此外,如果前后腿間距過大,可能會影響起跑的反應速度和動作的協調性。
這要是以前的張培萌,還真的難以招架。
但是現在的他。
經過了這么多年的打磨。
已經擁有了這樣的境界。
擁有這樣的能力。
只見他根據自身腿長和習慣,將起跑器的前后間距適當調大,比常規蹲踞式起跑時略寬,以適應較大的前后腿間距需求。
前起跑器與后起跑器之間的距離設置在約60-70厘米。
前起跑器與地面的角度可保持在45°-50°左右,后起跑器角度在65°-70°左右,這樣的角度能為后腿提供較大的蹬伸空間和力量傳遞方向。
雙腳踏上起跑器,前腳全腳掌踩在前起跑器上,后腳以前腳掌踩在后起跑器上,前后腳間距達到肩寬的1.3倍左右,形成類似“跨步式起跑”的較大間距。
雙手撐地,與肩同寬或略寬,手臂伸直,背部保持挺直,頭部自然下垂,眼睛注視起跑線前方約1.5-2米的位置。臀部適度抬高,稍高于肩部,使后腿的大腿與小腿之間的夾角在130°-140°左右,前腿的大腿與小腿夾角在90°-100°左右。
聽到“預備”口令后,臀部繼續上抬,重心前移,身體重量主要落在雙手和前腿上,后腿膝關節彎曲角度減小,進一步拉長腿部肌肉,做好發力準備。
發令槍響后,張培猛后腿快速有力地蹬伸起跑器。
同時前腿也用力蹬地,推動身體向前上方沖出去。
只見在蹬伸的過程中,后腿要充分伸展,將力量通過腳掌傳遞到起跑器上,利用起跑器的反作用力推動身體快速向前。
雙臂積極擺動,配合腿部動作,帶動身體加速前進。
其后就是二檔起步模式。
甚至。
開始嘗試今年的新變化。
三檔起步。
這是他一直在訓練的方向。
曲臂起跑,他試過了對于他來說,很有難度,并不是說想要學會就行。
不如在二檔起步的姿態上。
再做升級。
更加符合自己的生理曲線。
就比如現在。
根據湖凱和他的團隊搭配。
研究出來的新辦法就是……
第一階段,0-0.1秒髖主導。
湖凱告訴他,從生物力學角度來看,髖關節在起跑瞬間的主導作用至關重要。蘇神實驗室研究表明,在起跑初始階段,人體的重心移動主要依賴于髖關節的運動。
此時,臀大肌作為主要的伸髖肌群,通過向心收縮產生強大的力量,使大腿在髖關節處做后伸運動,同時髂腰肌等屈髖肌群也協同工作,穩定骨盆并輔助發力。
這一動作能夠有效地將人體核心部位儲存的能量傳遞到下肢,為起跑提供最初的動力。
就例如,在關于短跑起跑動力學的研究中發現,優秀短跑運動員在起跑0-0.1秒內,髖關節的角加速度明顯高于其他關節,這直接導致了身體質心的快速前移。
這就是創造了加速的有利條件。
第二階段。
0.1-0.2秒膝主導。
當進入0.1-0.2秒階段,膝關節成為加速的關鍵。
在這一時期,湖凱說股四頭肌的收縮是主要動力來源。
股四頭肌通過收縮拉動髕骨,進而使小腿在膝關節處做伸展運動,增加了腿部與地面的作用力。
相關肌肉電生理研究顯示,在這個階段,股四頭肌的肌電活動顯著增強,表明其在快速發力。同時,腘繩肌也起到了重要的協同作用,它在離心收縮的過程中控制著膝關節的伸展速度,保證動作的穩定性和高效性。
此外,膝關節的伸展還能夠進一步延長腿部的蹬地距離。
根據動量定理ft=v-u,在力的作用時間t一定的情況下,增加蹬地距離意味著增加了力f對人體的沖量,從而使人體獲得更大的動量變化,即更快的速度提升。
第三階段。
0.2秒后踝主導。
0.2秒后,踝關節主導加速階段。
此時,小腿的脛前肌和腓腸肌等發揮關鍵作用。腓腸肌在收縮時,使踝關節做跖屈運動,將腳掌快速有力地蹬向地面,產生強大的反作用力推動身體前進。
湖凱他們研究發現,在這個階段,踝關節的跖屈速度和力量與運動員的起跑加速度密切相關。同時,根據肌肉的“長度-張力”關系,在之前髖關節和膝關節的運動基礎上,踝關節周圍肌肉處于適宜的長度,能夠產生更大的張力,從而發揮出最大的蹬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