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放在原本的時間線上。
即便是現在2013年了,不好意思,也都是刻舟求劍的模板。
僵化至極。
蘇神真正開始接觸專業的體系是在2014~2015。
真正開始轉交給蘭迪來帶隊,那是2017和2018。
所以呢。
這還只是他個人。
要是放在整個田徑隊來看。
這個時間線恐怕還得往后推不少。
畢竟也只有那些優秀的頂尖運動員才能得到這樣的待遇。
絕大部分普通的運動員。
都沒有這樣的資源可以分配,還是在國內依靠那些教練的經驗主義以及肉眼主義,來主觀地下判斷決定他的訓練強度以及訓練體系。
你以為這樣就完了。
那還叫科學嗎?
這只是剛起步,想要做好這一步,科學的運用必不可少,而且越往后面跑精細化越高,你沒有科學的加持,你根本不可能做到。
你以為你是博爾特呀?
就算是博爾特。
整個西非裔黑人里面。
不也就他一個嗎?
想要進步,如果你不是博爾特,你就得按照科學的方式來。
按照科學的方式研究。
按照科學的方式進步。
如果你覺得沒用,那只能說你找的方法對于你自己來說還不夠科學。
不如上面一步做好后,才是第二步。
生物力學補償機制與運動經濟性優化。
基于多剛體動力學模型分析,髖關節角位移范圍減小12°-15°,但臀大肌通過調整發力角度維持水平推進力。
蘇神實驗室生物力學研究表明,在高原短跑中,臀大肌收縮力的水平分力占比從平原的48%提升至55%,這得益于其力臂在髖關節屈曲-伸展運動中的動態優化。
肌肉-肌腱單元的粘彈性特性在此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高原低氧環境下,臀大肌肌腱剛度增加8%-12%,使得在快速擺動時儲存的彈性勢能提升20%,蹬地階段彈性勢能轉化效率提高18%。
這種生物力學補償機制,在維持運動經濟性的同時,確保了步頻增加時的推進力輸出。
接著是神經-肌肉-骨骼系統的協同適應。
高原低氧環境下,臀大肌的適應性改變與整個運動系統形成反饋調節。
生物力學研究發現,步頻增加導致地面反作用力垂直分量峰值提高18%,臀大肌通過增強等長收縮能力,收縮強度提升25%,維持骨盆前傾角度穩定在15°±2°,避免因過度前傾導致的水平推進力損失。
同時,臀大肌收縮產生的力矩通過髂脛束傳遞至膝關節,與股四頭肌形成協同力矩,確保下肢擺動的穩定性。
這種神經-肌肉-骨骼系統的協同適應,是高原環境下步態周期調整與運動表現維持的重要保障。
再到中樞模式發生器的適應性調節。
中樞模式發生器作為脊髓內自主產生節律性運動信號的神經網絡,在高原低氧環境下發生顯著功能重塑。
研究表明,低氧刺激使cpg中γ-氨基丁酸能神經元活性降低,而谷氨酸能神經元活性增強,導致其輸出的節律性神經沖動頻率上調。
臀大肌作為下肢主要運動肌群,其運動單位受cpg輸出信號直接調控。
當步頻增加時,cpg通過調整神經沖動的發放時序,使臀大肌在擺動相和支撐相的收縮/舒張轉換周期縮短12%-15%,實現與加快的步頻同步。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顯示,高原暴露后,大腦皮層對cpg的調控通路,如皮質脊髓束發生可塑性改變,增強了對臀大肌運動模式的精細化調節能力。
你就告訴我,這些東西。
沒有一個強大的科學實驗室進行研究和分析,你再有經驗的教練能靠自己搞得定?
你別說再有經驗的教練不能搞定,即便是再有經驗的教練團隊也搞不定。
因為這已經是超越了人類經驗主義的范疇。
為什么蘇神一直強調未來短跑是技術性和科學性的?
就是因為原本的以人為主的模式,越來越不適合未來的短跑,想要前進,必須搭配科技的進步。
必須利用好科學的進步。
……
速度起來了。
已經到了之前的臨界點。
但是怎么說呢?
這一次蘇神感覺。
自己還有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