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分子機制角度來看,低氧誘導因子hif-1α在長期高原暴露引發的神經可塑性中發揮核心作用。
hif-1α是一種在低氧環境下穩定表達的轉錄因子,能夠調節一系列與低氧適應相關基因的表達。
在本體感覺傳導通路中,hif-1α激活后,通過上調神經調節蛋白-1和髓鞘堿性蛋白的表達,促進雪旺細胞增殖和髓鞘形成。
nrg1是一種神經營養因子,能夠調節雪旺細胞的增殖、分化和存活,對髓鞘的形成和維持具有重要作用。
mbp則是髓鞘的主要蛋白質成分,其表達水平直接影響髓鞘的結構和功能。hif-1α通過調控這些關鍵分子的表達,從分子層面促進了本體感覺傳導通路的結構重塑和功能優化。
然后,就可以發現,大腦皮層對本體感覺信號處理的功能改變!
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表明,長期高原暴露后,大腦皮層頂葉軀體感覺皮層與運動皮層之間的功能連接強度增強30%,尤其是負責處理下肢本體感覺信息的區域。
頂葉軀體感覺皮層主要負責接收和處理來自外周的感覺信息,而運動皮層則負責發出運動指令。
兩者之間功能連接強度的增強,意味著大腦能夠更高效地整合臀大肌的反饋信息。
當臀大肌產生本體感覺信號時,這些信號能夠更快速、有效地傳遞到運動皮層,運動皮層根據接收到的信息及時調整運動指令,實現對步態周期的精準調控。
例如,在高原行走或奔跑過程中,大腦能夠根據臀大肌本體感覺反饋更精確地控制步頻、步幅和肌肉收縮力量,以適應高原環境的特殊需求。
速度越快。
對于這個的要求就越高。
掌握難度也就越大。
第三就是展開和實際操作了。
原理說了個大概,相信大家都完全吃透,然后進入實操環節。
利用跨模態感覺整合與運動控制。
進行實際轉化。
比如眼下極速區維系對于高原環境下本體感覺與前庭覺的整合。
很多人都不知道,在高原環境中,由于空氣稀薄,視覺對比度往往會下降,這使得視覺信息在運動控制中的作用受到一定限制。
此時,本體感覺系統與前庭覺系統形成深度整合,共同維持身體姿態穩定。
前庭系統通過感知頭部運動產生的慣性力,能夠提供關于身體空間位置和運動狀態的信息。
當人體在高原行走或運動時,前庭系統感知到的頭部運動信息與臀大肌本體感覺信號在小腦進行融合。
研究表明,在低氧條件下,小腦絨球小結葉對臀大肌本體感覺輸入的權重增加25%。小腦絨球小結葉是調節軀體平衡和眼球運動的重要結構,通過調整前庭脊髓束的輸出,能夠輔助維持身體姿態穩定。
那么當人體在高原上因地形不平或低氧導致身體失衡時,前庭系統和臀大肌本體感覺系統的整合信息能夠促使小腦迅速做出反應,通過調節下肢肌肉的收縮,恢復身體的平衡。
平衡性,在短跑里面,至關重要。
尤其是途中跑和極速區。
由于速度開始接近最大值。
這個時候的身體要求,也是最高的。
這時候就要調動視覺反饋對本體感覺的補償效應。
盡管高原環境下視覺對比度下降,但視覺反饋對本體感覺仍存在補償效應。當運動員在高原注視固定目標時,視覺皮層與軀體感覺皮層之間的β頻段同步振蕩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