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身體向左側偏移時,右臂會加大擺動幅度,增加右側的動力,使身體回正,同時左臂配合減小擺動幅度,維持平衡,整個調整過程在0.1-0.2秒內完成,確保跑步節奏和速度不受影響。
93米。
肌肉激活順序的動態調整!
既然身體沒有在高度疲勞的情況下被代償收縮全面接管。
那么就意味著他現在的打擊群還是可控的,并沒有轉移到小腿或者是腰部肌肉上。
也就是沒有上漂或者下浮。
尤金的時候已經完全不行了,完全是憑借意志力在做最后的掙扎。
即便是看著博爾特完成超越也無能為力。
這一場。
絕不能這樣!
因為在在百米后程,肌肉激活順序對蘇神有效利用地面反作用力起著關鍵作用。
隨著體力的消耗,他會根據實時的地面反作用力反饋,動態調整肌肉的激活順序。
一般情況下,在蹬伸初期,臀大肌率先被強烈激活,產生強大的伸展力,為蹬伸提供基礎動力。
但到了后程,為了減輕臀大肌的疲勞并維持高效的蹬伸,激活順序會做出微調。
在觸地瞬間,小腿的比目魚肌會更早地被激活,利用其豐富的慢肌纖維,進行快速緩沖并儲存彈性勢能。
約5-10毫秒后,臀大肌和股四頭肌協同發力,將比目魚肌儲存的能量與自身收縮產生的力量迭加,通過精確的發力角度,推動身體向前。
這種動態調整確保在體能下降時,也能最大化利用地面反作用力,保持穩定的推進力。
等于是主動去擁抱協同發力。
這里有一個問題必須要說明,那就是你主動去擁抱的叫做協同發力。
你沒有辦法去掌控和控制的,只能被動維持的叫做代償。
看起來差不多,但其實是有很大區別。
尤其是對于高水平運動員來說更是如此。
一個是主動利用主動操作。
一個是被動施展,已經沒有了主動操作的空間,只能竭力維持。
又因為疲勞度被自己的前置技術控制,現在還有相當的自主性,相當的體能,繼續對自己的身體進行操作。
那么。
蘇神也馬不停蹄。
94米。
核心肌群就像身體的“穩定器”和“動力傳輸帶”,在百米后程的表現中不可或缺。
在這個階段,核心肌群中的腹直肌、腹內外斜肌和豎脊肌持續保持高度的激活狀態,激活程度相比前期提高約15%-20%。
你可以看得出來,因為身體的疲勞感越來越高,無序的狀態越發明顯,這個時候其實你對于核心的要求也就越高。
因為你的核心力量越強越能發揮出來,就越能保證你在疲勞狀態下的動作穩定性。
當蘇神繼續三維地面反作用力調控術,利用地面反作用力時,這些核心肌群能迅速調整張力,保持脊柱的穩定,確保力量從下肢順暢地傳遞到全身。
只見他在蹬伸過程中,地面反作用力向上傳導,核心肌群通過等長收縮,維持身體的正直姿態,避免力量在傳遞過程中因身體扭曲而損耗。
核心肌群輔助調整身體重心。
當身體重心出現微小偏移時,核心肌群會在0.05-0.1秒內做出反應,通過微調肌肉張力,使重心回到穩定的運動軌跡上,保證最后十米跑步動作的高效性和連貫性。
拉爾夫.曼越看眼睛越亮堂。
還可以這樣?
原來還可以這樣?
95米!
終點就在眼前了。
但行百里者半九十。
蘇神這個時候非但沒有任何的放松,反而是精神高度的集中。
這個時候因為疲勞都是可控的,他也有足夠的精神意志力來做這樣的事情。
神經系統對地面反作用力的精準調控!
蘇神的神經系統經過長期的專業訓練,具備了高度的敏感性和精確的調控能力。當他的腳觸地時,分布在肌肉、肌腱和關節中的本體感受器會迅速將地面反作用力的信息傳遞給中樞神經系統。
還記得格林前面說的幾個難以被攻克的問題嗎?
神經沖動頻率消耗過度。
關節活動度與肌肉發力模式的改變。
也就是協調性收縮變為代償性收縮。
還剩下一個叫什么記得嗎?沒錯,記性好的肯定還能記得叫做本體感受反饋的紊亂。
這是一個更深層次的東西。這個地方出現了紊亂。
不僅會出現肌肉張力的感知方面偏差。
還會出現運動單位募集異常。
才會出現肌肉長度反饋延遲。
還會出現肌肉相互的配合協調性失衡。
這是一個更致命的問題。
比如說現在。
就沒辦法當他的腳觸地時,迅速利用分布在肌肉、肌腱和關節中的本體感受器,將地面反作用力的信息傳遞給中樞神經系統。
中樞神經系統自然也沒法會根據這些信息,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出精確的指令,調整相關肌肉的收縮強度和時間,以實現對地面反作用力的最佳利用。
比如在起跑后的加速階段,神經系統會使腿部肌肉快速而有力地收縮,以產生更大的蹬地力,從而獲得更大的地面反作用力,推動身體快速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