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名詞都還沒有發明呢。
陳娟利用這個技術,讓自己在彎道極速跑得更加流暢。
再加上海拔和風速,讓她整個人看起來就像是坐上了飛機。
不斷飛行前進。
韋勇麗好在已經習慣了陳娟在前面各種秀操作,對于她來說,陳娟就是這個時代的立雪梅。
韋勇麗在這里,也有自己的技術應對。
她也能彎道爆發了。
只是技術模式和陳娟,截然不同。
她是壓低重心,軀干內傾角度22°比陳娟大2°,重心投影點距彎道內側0.2米。
這是為了縮短自己的彎道旋轉半徑。
然后采用“拖蹬式后擺“,支撐腿蹬伸時,小腿滯后于大腿10°,為的是……形成彎道極速上的“鞭打效應“。
緊接著右臂擺幅擴大至80°,與軀干夾角30°,通過增加對側擺臂力矩平衡離心力。
她這里的生物力學報告應該是——
后蹬力峰值215n,橫向分力占比35%陳娟28%,導致水平推進力損失6%;
股二頭肌emg值320μv,超負荷狀態,預示后程可能出現腘繩肌疲勞。
當然,這個技術也有風險,凡事都是這樣,不可能好處都讓你一個人占了。
韋勇麗這么做的壞處是——
過度依賴內傾角度提升向心力,導致支撐腿應力集中于膝關節內側副韌帶,這時候載荷達體重3倍,易引發技術變形。
不過任何技術都有風險。
作為職業運動員都是知道的,就看你的身體能不能承受這種副作用,能不能盡量消化這種副作用,把這種副作用減低到最小。
韋勇麗認為自己現在的身體強度已經足夠成熟。
已經能夠負荷一些高強度的技術了。
因此她本來就準備在今年直接突破200米的狀態。
起碼也也要輕松破開,23秒以內。
輕輕松松拿到a標。
其后采取頻率補償型爆發模式。
支撐腿著地時全腳掌快速滾動至前掌,觸地時間僅0.18秒,減少離心力作用時間。
軀干前傾角度保持40°,通過降低重心高度,約10,減少離心力力矩。
后蹬力峰值195n,水平分力占比82%。
踝關節背屈肌emg值250μv,顯示前掌肌群承受超量負荷。
她們都表現不錯。
姜蘭就只能采取保守姿態。
內傾角度18°,她的接近理論最優值20°,軀干旋轉幅度控制在±3°。
擺臂軌跡嚴格遵循“前不露肘,后不露手“原則,避免橫向干擾;
后蹬角50°,蹬伸速度170°/秒,追求能量轉化率最大化。
這一切,都是最為傳統的姿態。
沒有多少創新在里面。
也沒有多余的調整。
簡單來說就是,對比90年代80年代的跑法,沒有什么革新性的進步。
戰略上的安排就是——
放棄爆發對抗。
專注維持技術框架。
為直道留力。
就這么簡單。
接近弧頂的時候,速度要從一個最大化,控制住。
不然的話很容易出現被甩出去的情況。
即便是職業運動員沒處理好,也可能會出現重心的重大波動,減少自己繼續下滑的速度。
陳娟這里做的很好。
和她以前的青澀判若兩人。
除了繼續展現高重心跑的特征。
隨后就是支撐腿緩沖時膝關節彎曲角度140°。
通過減少屈髖幅度保持重心高度,擺動腿折迭半徑縮短至0.3米。
小腿與大腿夾角90。
擺腿角速度達240°/秒。
實現“以擺帶蹬“的高效動能傳遞。
韋勇麗則是低擺幅高步幅的模式過弧頂。
右臂擺動幅度僅60°,但步幅達到最大超過米,利用身高的杠桿效應,通過髖關節超伸展技術,后蹬時髖角175°,將水平推進力提升至210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