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直接讓她這個過彎處理的非常的不簡。
弧頂越過去有明顯的不適。
孔令薇則抓住她的疲勞窗口,通過“延遲爆發“,后蹬力提升8%,進一步拉開和袁奇奇的差距。
不再是一個身位之內了。
砰砰砰砰砰。
“準備彎道進直道!”
楊劍的聲音,也是適時傳了過來。
彎道末端對抗,向心力消失的瞬間博弈。
過彎道切點時,離心力驟減為零,選手需瞬間切換至直道技術。
陳娟采用“全力爆破“技術:從70米開始,基本上不減少內傾角,也不管突然轉正導致的重心滯后問題。
就是全力沖刺。
典型的牙買加式過彎。
不是那種完全不留余力的極限沖刺,但是絕對也算得上是全力過彎。
韋勇麗選擇——漸進式轉正。
從70米開始,每2步減少3°內傾角,80米時已完全直立,避免因突然轉正導致的重心滯后。
袁奇奇有些著急,先要把落后補上來,選擇了最不該選擇的“激進轉正”模式。
也就是:75米時內傾角直接從20°減至5°。
利用慣性獲得額外0.2/s的切向加速度。
但很遺憾。
不管是她的經驗還是她的技術,還是她的身體,都很難支持這么做。
強行這么做,只會導致支撐腿著地瞬間出現“外翻膝“,膝關節外展5°,被動緩沖損失增加10%。
反而速度更慢了一些。
孔令薇也因為彎道中過度消耗核心力量,轉正時軀干出現明顯后仰,步幅驟降至1.88米。
彎道進直道!
慣性動能的臨界轉換!
這個時候,離心力從峰值驟降至零,此時出現慣性失衡窗口,約0.3秒。
這在運動學上叫做——力學環境突變與技術應激反應。
陳娟是怎么做的?
雖然她前面跑的是最猛的,但依靠自己的強大身體素質以及個人經驗從容應對。
身體內傾姿態與直道跑直立姿態形成20-25°角度差。
通過核心肌群快速制動完成姿態轉換。
支撐腿受力方向從“斜后上方“轉為“正后上方“,踝關節跖屈肌腓腸肌瞬間調整發力角度15-20°。
擺臂軌跡從“左右代償模式“切換為“前后驅動模式“,肩部冠狀面運動幅度增加30%。
一番操作。
輕松地完成了彎道進直道的轉換。
慣性動能的臨界轉換過程。
可以說是絲滑無比。
這一套操作下來,起碼也是國際的一流水平,在國內的舞臺上展示的的確是有一些降維打擊。
好在韋勇麗,也做得不錯。
漸進式轉換的動能守恒。
從70米開始,每2步減少3°內傾角,至80米完全直立,軀干旋轉角速度控制在60°/秒,這是避免急停損耗。
右臂擺幅從彎道的75°擴大至直道的90°,擺臂軌跡與軀干夾角從45°增至60°,驅動效率提升12%;
支撐腿著地時,膝關節彎曲角度從彎道的135°增至145°,延長緩沖時間0.02秒,這是為了……吸收慣性沖擊。
豎脊肌emg值從280μv降至220μv,顯示核心負荷降低21%,為直道沖刺留力。
簡單來說,韋勇麗這里是采取的——遵循角動量守恒定律,通過延長姿態轉換時間,將離心力產生的橫向動能逐步轉化為直道向前動能,避免能量驟耗的操作。
袁奇奇已經是完全被焦急的內心控制。
之前要趕緊超過去。
拿到自己之前的位置。
激進式轉換的風險博弈,這就是她現在的選擇。
80米時內傾角從22°驟降至5°,軀干旋轉角速度達120°/秒,這是陳娟2倍,想要利用慣性獲得0.15/s切向加速度。
可惜,擺臂切換時出現“交叉滯后“。
這直接導致她的右臂前擺過早越過身體中線,導致左肩前送0.05米,產生0.03橫向位移。
隨著橫向位增加,支撐腿著地瞬間膝關節超伸增加,股四頭肌被迫提前激活,消耗額外能量。
股直肌emg值飆升至350μv,大大超過疲勞閾值300μv,預示后程爆發力衰減。
想要急停式轉換雖短暫提升速度,但做不到位,不單破壞了動作連貫性,還導致后續30米需多消耗8%的能量修正跑姿。
四個字。
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