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唐城中心體育場。
“各就位。”
電子口令響了起來。
運動員都做好了自己的起跑姿態。
蘇,周,謝各自都是曲臂起跑。
只不過每一個人的區別姿態有所不同。
謝正業是步頻類型的曲臂起跑,他也特地用以輕負荷高頻率的啞鈴擺臂訓練,強化肩袖肌群穩定性,避免過度增肌影響擺臂頻率。
配合采用跳深與阻力沖刺結合,提升股后肌群離心收縮能力,縮短觸地時間。
通過懸垂舉腿與重力球轉體訓練增強腹橫肌與豎脊肌的剛性,減少曲臂能量傳遞損耗。
整體都做的很好。
不愧是進入了成長爆發期,19歲的年紀,做什么都開始進入高速通道。
謝震業的起跑姿勢較為標準且穩定,雙腳前后站立,前腳膝蓋彎曲角度約為90度至100度。
后腳膝蓋彎曲稍小,身體前傾,重心靠前但保持平衡。
這種姿勢能使身體像壓縮的彈簧一樣,在起跑瞬間儲存并釋放更大的彈性勢能,轉化為向前的動能,幫助他曲臂姿態可以快速啟動。
從力學原理來講,現在他這種姿態,適當的前傾能使身體重心前移,可以讓重力在水平方向產生分力,助力起跑向前加速。
同時,這一角度還能使他在蹬地時,腿部肌肉處于良好的發力狀態,便于將力量高效轉化為向前的推進力,也有助于維持起跑瞬間的身體平衡,避免因過度前傾而摔倒。
曲臂后,手臂的轉動慣量減小,根據角動量守恒原理,在相同的肌肉力矩作用下,手臂擺動的角速度會增加,從而能夠快速做出絞剪動作,帶動身體快速前沖。
“預備。”
周兵這邊則是在起跑前,采用更有利于發揮步幅優勢的蹲踞式起跑姿勢。
雙腳前后距離、膝蓋彎曲程度等都要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和習慣進行精準調整。
以保證起跑瞬間能獲得最大的向前推力。
身體重心要盡量前移,仿佛一根被壓緊的彈簧,為起跑后的大步幅邁出積蓄力量。
將前腳膝蓋彎曲至大約90。
后腳膝蓋彎曲角度稍小。
這樣可以在起跑時更好地利用腿部肌肉的爆發力,為后續的步幅優勢打下基礎。
曲臂時,手臂的彎曲角度和力度要恰到好處。
手臂彎曲程度過大可能會影響手臂擺動的速度和幅度,過小則無法充分發揮曲臂起跑的優勢。
在預備姿勢時,手臂肌肉應保持適度緊張,以便在聽到槍聲后能迅速有力地擺。
兩個人一個是在啟動的時候注重步頻,一個是注重步幅。
各有千秋。
就像是蘇神這邊的啟動,更加注重步頻,趙昊煥更加趨向于步幅。
一個意思。
這個時候,就看誰可以把這個和自己身體結合的更好更緊密了。
“兩個人都做的不錯。”
趙昊煥在一邊評價。
能夠得到他這樣的評價已經很不錯了。
不過……
他目光一轉。
跳到了另外一道。
不過這都不如蘇神這邊。
不管多少次看。
都是這么的優秀。
仿佛每一次都能給自己額外的指導。
不管哪一次看,好像都能夠推陳出新。
在起跑預備階段,蘇神身體前傾角度的把握堪稱精準。
在趙昊煥眼里,這一角度絕非隨意設定,而是有著科學依據。
適當的前傾能夠使身體重心顯著前移,讓重力在水平方向產生分力。
根據重力的分解公式,重力g可以分解為垂直方向的分力g和水平方向的分力g,g=gxsθ,θ為身體前傾角度,隨著前傾角度θ的增大,水平分力g增大,從而助力起跑時向前加速。
同時,這樣的前傾角度能讓蘇神在蹬地瞬間,腿部肌肉處于最佳發力狀態,如同一張拉滿的弓,能夠將力量高效地轉化為向前的推進力。
而且,合理的前傾角度還有助于維持起跑瞬間的身體平衡,防止因過度前傾而導致身體失控摔倒。
但蘇神這里,明顯要比他們兩個人壓得更低。
為什么壓的更低,難道是他們不想嗎?
還是因為。
自己的力量無法符合這個重心。
在這個重心的條件下,很容易出現歪斜或者是難以發力或者是維持動作就消耗過度。
這說明蘇神有強大的上肢力量以及核心穩定性。
這一點。
就算是趙昊煥現在也很難做到。
當然也是因為他的生理條件不太適合這樣。
想要做到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因為他太高了。
壓了更多,對于能量的消耗本來就更大。
蘇神1米8出頭在這個方面消耗要更小,也更容易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