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手臂向后擺動時,如同劃船的槳向后劃水,給身體一個向后的反作用力。
根據力的相互作用原理,這個向后的反作用力會推動身體向前。
而且,手臂擺動的節奏與腿部動作的節奏相互呼應,形成了一個穩定的運動節奏。
這時候,因為剛啟動,如果手臂擺動的節奏過快或過慢,都會破壞與腿部動作的協調性,導致身體各部分的力量無法得到有效整合,從而降低起跑的效率。
啟動效率是最重要的一環。
這里沒起來。
整個加速都會垮掉。
甚至途中跑都會崩盤。
蘇神這里,明明重心這么低,卻使手臂擺動與腿部動作達到了完美的協同,讓身體各部分的力量得到了優化組合,極大地提高了起跑的速度和效果。
怎么辦到的?
這身體控制。
不過,還有一關,你沒過去。
那就是切入彎道。
這不是直道。
這是彎道。
就算蘇神這里不是第一道,沒有那么難跑,你想要這么搞,彎道怎么切入?
你但凡了解一點運動的生物力學體系就知道,趙昊煥為啥這么詫異。
這可不是開掛。
你想要做到,這是要和力學體系以及牛頓定律對抗的。
又不是玩游戲,加點就行。
簡單來說就是,200米啟動的時候,人體運動啟動的生物力學基礎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重心位置與肌肉發力模式的關聯性。
通常來說,人體啟動階段的動力來源于下肢肌群的爆發性收縮,尤其是臀大肌、股四頭肌、小腿三頭肌等伸肌群的協同發力。
重心位置直接影響肌群的初始長度-張力關系。
如果你啟動重心過低,那么重心過低的力學特征就會畸變。
當運動員采用低重心姿勢時,股四頭肌長頭處于過度拉長狀態,超出其最佳發力長度區間,肌纖維長度為靜息長度的1.2倍時張力最大。
此時肌節內肌動蛋白與肌球蛋白的橫橋結合效率下降,導致向心收縮時的功率輸出降低,當然前提是你要懂肌肉收縮力學模型。
不然你看起來就是看起來,這是老派經驗不可能告訴你的事情。
因為。
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啊。
其次還有關節角度的力學傳導效率問題。
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的角度構成“動力鏈傳導系統”。
蘇神實驗室研究表明,啟動時膝關節角度在110°-130°區間時,股四頭肌與腘繩肌的協同發力效率最高。
重心過低會迫使膝關節角度小于90°,導致股四頭肌被迫以“劣勢杠桿”狀態發力,同時腘繩肌被動拉長,增加膝關節剪切力,降低蹬伸效率。
沒錯,就是“劣勢杠桿”。
這樣的杠桿,一定會讓你啟動效率大幅度下滑。
更別說更加深層還有神經肌肉協調的時間延遲效應問題。
啟動階段的神經傳導速度,約70-120/s,與肌肉反應時約0.1-0.2s構成動作啟動的時間瓶頸。
重心過低會引發兩種神經肌肉適應障礙。
同時還會引起比如本體感覺信號傳導延遲。
因為低位重心時,脊柱胸腰段后凸角度增大,導致軀干本體感受器,如肌梭、高爾基腱器官向中樞傳遞的體位信號路徑延長。
增加脊髓反射的潛伏期。
約延長15-20s。
以及多關節協同控制難度增加。
低重心姿勢要求踝、膝、髖、軀干多關節同時保持穩定,中樞神經系統需協調更多運動單位參與工作。
fmri研究顯示,此時大腦運動皮層激活區域擴大,但神經沖動的空間同步性下降,導致肌群發力的時間差增大,超過50s即影響爆發力輸出。
當然這一波,現在不可能知道。
只有蘇神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