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回頭。
以確是讓這個艱難的問題,瞬間就容易了許多。
但如果你光靠自己想。
光是你想到這么幾個點,能和這個技術結合起來,怕就是要死不少的腦細胞。
“那膝關節呢?”拉爾夫.曼繼續問。
對于他來說,這些問題他很清楚,光靠自己太難解決了。
他現在很迫切下來之后答案很迫切進行下一步的推演。
不然他感覺自己年紀也漸漸大了。
很怕自己沒有時間再做這些理論的研究啊。
畢竟實踐對抑郁癥和一個人都是公平的。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他對于各種理論創新的迫切感反倒是越來越急迫起來。
“我認為是150°伸展使股四頭肌發力方向接近股骨軸線,這樣可以減少力傳導過程中的矢量損耗。”
拉爾夫.曼繼續伸手在面前的紙上畫著什么。
“可這樣做的話,蘇,踝關節的問題沒法解決了呀?”
“這樣會出現超伸效應的呀。”
不愧是拉爾夫.曼,問出的問題幾乎都在關鍵點上。
但是蘇神卻不慌不忙地繼續說著:“那就把踝關節變一變。”
“45°跖屈形成“斜撐式”蹬地結構。”
“使grf矢量沿小腿長軸傳導,避免膝關節側向力矩失衡。”
“這樣就好了。”
“斜撐式?”
拉爾夫.曼繼續用筆在自己名稱紙上畫畫寫寫。
嘴里還念念有詞:
“傳統42°時側向力矩約15n·,優化后降至8n·……”
“謝特!”
“蘇,好像真的能成啊,你,你這真是個怪物!”
“還能這樣,你是怎么想到的?我有時候真想把你的大腦切開解剖解剖。”
雖然是夸獎。
但這怎么聽都有些哥特式的暗黑風。
“這里是解決了一個,后面還有不少問題要解決了,唉,有時候真是希望你這樣的天才能更多一點,這樣真的對于運動科研領域才是最大的裨益。”
“沒事,我們今天一起解決。”
蘇神說著,要不是害怕一口氣掏出來的東西太多,而且不符合自己現在需要的運動進度,看起來有些古怪,他早就一股腦全“套現”了。
“怎么解決,時序效應呢?光是這個就不好解決呀。”
蘭迪在剛剛蘇神的問題這邊打了個勾,但是看看另外一邊的表格上還有不少沒有打勾的項目。
技術難點要全部攻克才能算是形成了新的理論基礎。
不然的話沒有辦法運用到實戰中。
“我有辦法。”
拉爾夫.曼剛說完,蘇神就開了口:
“做三關節蹬伸的波浪式疊加。”
哈?
“不是,我年紀大了,蘇,你再說一遍?”
老曼頭被這個連續性的長單詞整個一懵。
“傳統技術中髖、膝、踝三關節同步蹬伸,導致grf曲線呈單峰型。我的設想是技術采用階梯式蹬伸時序。”
“你說。”拉爾夫曼停下筆頭來傾聽。
他這樣的人在搞研究的時候,如果不是蘇神,就算是蘭迪跟他說話,他都不會停下筆。
“髖關節:在離地前80s達到伸展峰值角速度450°/s,產生初始水平推力。”
“膝關節:在離地前50s啟動快速伸展角速度600°/s,疊加第二波推力。”
“嗯。”拉爾夫.曼一邊盯一邊用筆頭輕輕的敲著桌面。
像極了我們學生時代的模樣。
“可這樣還有關鍵的欠缺點呀,而且這個幅度不夠,沒有辦法解決超伸效應啊。”
“別急,關鍵和剛剛的地方一樣,我認為是在踝關節上。”
蘇神甚至自己也動手在面前的草紙上寫了起來——
在離地前20s爆發跖屈,角速度800°/s,形成第三波推力。
這種時序差使grf曲線呈現“三峰疊加”特征,總沖量提升12%。
“計算模型呢,蘇?”拉爾夫曼問道。
他們這些人沒有詳細的過程和數據模型是不行的。
這一點蘇神當然知道。
和什么樣的人說什么樣的話,這一些關鍵的東西和運動員們說那實在是太過頭了點,聽多了也昏昏欲睡,但是和這樣的人……
就得交代真東西。
越有頭有尾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