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神下筆如有神。
只見他繼續寫道——
計算模型如下:
假設單關節沖量分別為ih=150n·s,ik=200n·s,ia=250n·s,同步蹬伸總沖量i=150+200+250=600n·s。
階梯式蹬伸時,考慮時間重疊效應,實際總沖量i'=150+200x0.8+250x0.6=150+160+150=460n·s?
此處存在矛盾,需修正為積分計算。
分段線性力-時間曲線80s、50s、20s。
峰值力分別為1200n、1800n、2400n。
則同步蹬伸總沖量為0.5x(1200x0.08+1800x0.05+2400x0.02)=0.5x(96+90+48)=117n·s。
那么階梯式蹬伸時,髖關節先發力80s,膝關節在30s后介入與髖關節重疊20s,踝關節在60s后介入膝關節重疊10s,則最終的總沖量為0.5x1200x0.08+0.5x1800x0.05+0.5x2400x0.02+重疊部分(0.5x(1200+1800)x0.02+0.5x(1800+2400)x0.01)=48+45+24+(30+21)=168n·s……
那么最終……
理論提升43.6%,更接近實際數據。
唔。
拉爾夫.曼,看到這些密密麻麻的計算之后,沒有任何的頭疼,反而是立刻提筆驗證。
同樣是各種下筆的啪嗒啪嗒聲。
蘇神這個時候也沒有說話,讓拉爾夫.曼進行個人驗證。
說服這種人,你光靠一些簡單的理論和嘴炮沒用。
需要有詳細的東西,讓他自己去驗證。
讓他自己確信才行。
甚至這一點上,他比蘭迪更加難搞定。
但是對于自己來說,畢竟自己是運動員,現在還沒退役,大量的精力還要放在運動上,那么把理論的方向找對拋出正確的答案,那就需要還要有人專心撲在上面進行各種完善。
這個人。
當然是拉爾夫.曼。
甚至可以說現在放眼全球。
都沒有第2個人比他合適。
所以要讓他先能夠信服。
才能夠全心投入。
“剛度調諧呢?蘇?”
拉爾夫.曼這個時候已經完全進入了狀態。
問這句話的時候,甚至都沒有抬頭看蘇神一眼,全力都在演算。
“肌肉剛度(k)與收縮速度(v)的關系遵循hill方程的修正模型如下。”
蘇神也不啰嗦,同樣提筆了新的模型修正,繼續說道:
“其中k0為靜息剛度80n/,v0為特征速度2/s。在第七步蹬伸階段,肌肉縮短速度從第四步的0.72/s提升至0.85/s,根據模型計算剛度,最終可以得出……”
“114n。”
“這與實測值110n/吻合。”
“剛度提升使mtu的共振頻率(f=√(k/),為肌肉質量,可以從第四步的12hz升至15hz,與蹬伸頻率形成非線性共振效應,能量傳遞效率提升11%。”
“那反射調控呢?”拉爾夫.曼也繼續發問。
兩個人就像是劍術大師。
你來我往的交戰。
只是他們現在是以科研數據為武器。
一來一回之間。
打得精彩紛呈。
只是外人看起來……
就像是如聽天書。
不知道他倆在干嘛。
“前庭-本體感覺的閉環反饋。”
蘇神回答道:
“頭部姿態變化,如第七步軀干可以采取前傾60°引發前庭-脊髓反射的雙路徑調控。”
“橢圓囊檢測到頭部前傾加速度,通過前庭神經內側核激活軀干屈肌,腹直肌emg振幅提升至400μv,產生前屈力矩抵抗后仰趨勢。”
“水平半規管感知側向角速度,通過前庭神經外側核激活脛前肌,提前40s激活,產生內翻力矩對抗側向偏移。”
“這種雙通路調控使頭部位置誤差控制在±1.5°,軀干姿態波動小于±2°,確保grf矢量方向的穩定性。”
啪啪啪啪。
拉爾夫.曼幾乎是同步作者驗證和自己的判斷,當然你從他下筆的速度以及臉上的神態可以看出來,他也在越來越興奮。
這種興奮,如果你不是從事這個行業的科研人員。
你根本不知道他在興奮些什么。
但是蘇神知道。
尤其是這種大半輩子都給了體育的人。
大半輩子都給了運動研究的人。
更是像發現了黃金寶藏。
那感覺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