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能掌控。
那又有什么用?
這是米爾斯最后的掙扎。
的確作為短跑百米選手。
如果你只是某一段跑的快,那屁用沒有。
甚至因為你這一段而耽誤了整個百米的成績,那才叫做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前面的運轉變得這么的流暢,帶來的沖擊力以及整個身體的加速向前,感覺和以前會完全不同。
你別說流暢了這么多。
每流暢一幀。
身體需要面對的能量消耗以及控制都會成倍的增加。
所以,米爾斯這里就是認為蘇神很難掌控住這個宛如脫韁野馬的轉換速度。
當然也是他最后的自我挽尊。
如果這一步都被做到了。
那就是真的突破了。
那可是沒有任何運動員只知道的突破方法。
也沒有任何教練員知道的突破方法。
那是全新的東西。
而且目前來看。
如果能用出來。
就算是成功了。
那毫無疑問。
就是二沙島那邊的實驗室搗鼓出來的新東西。
他們將在運動科學體系上直接碾壓過北美。
甚至碾壓過整個藍星。
能做到嗎?
當然可以。
這樣的困難蘇神早有預料。
怎么可能沒有預料呢?
面對突然大增的沖擊力。
只見膝關節角度從傳統145°增至150°。
使自己股四頭肌的發力方向與股骨長軸夾角從35°減至30°。
這樣就突然……形成獨特的“變矩杠桿“效應。
緊接著就是髕股關節應力優化。
髕骨軌跡在股骨滑車溝內的滑動角度從22°調整為18°。
髕股接觸面積增加15%,從2.8增至3.2。
接觸應力降低23%,從12mpa降至9.2mpa,避免軟骨磨損。
股四頭肌力矩臂動態調整。
通過股內側肌斜頭提前20s激活,使髕骨向內側偏移1.2,股四頭肌合力線與膝關節旋轉軸距離從5.8增至6.2。
蹬伸力矩提升從125n·增至134n·。
這樣做是什么意思?
做成這樣做當然就是為了點亮推動啟動轉化的加速這一步的……
力學奇點!
只做了這些調整神奇的事情就出現了。
就仿佛真的有個奇點被激活。
讓他整個能量突然就貫通了下去。
一點都不卡滯。
這種流暢順下來的路線。
讓蘇神沖擊力再強。
也能頂得住。
也能轉化的出來!
然后就看到蘇神在膝關節伸展至150°時,又讓自己股骨與脛骨的夾角迫使髖關節被動后移0.05。
形成“膝關節推-髖關節拉“的耦合機制。
半膜肌、半腱肌在膝關節伸展后期,離地前50s,離心收縮,產生300n·的屈膝關節力矩。
與股四頭肌形成“力偶“。
將膝關節線性推力轉化為髖關節的旋轉力矩。
再配合頸干角125°使臀中肌的發力方向與股骨頸軸線形成18°夾角。
在髖關節后移時產生額外的水平分力,約150n,相當于在傳統蹬地力基礎上增加7%推進力。
這樣一來。
整個轉化。
徹底完成。
蘇神整個人的感覺……
就好像有人在自己的身體里投入了一枚炸彈。
這一步邁出了原本多少要拿出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以及身體能量來做轉化。
來切換啟動和加速之間的區域場。
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即便是以前所謂的無縫銜接。
其實放到科學的顯微鏡下來看。
也還是有很多縫。
直到今天。
才算是真正放的科學的顯微鏡下。
也問題不大起來。
蘇神這一步出去,其實已經拉開了所有人。
別管你是鮑威爾還是卡特。
別管你是博爾特還是其余的誰。
現在在蘇神的眼里都一樣。
快……
太快了,怎么會這么快?
他剛剛這一步是怎么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