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博爾特這樣的超級運動員來說,出現這樣的失誤可能性極小。
那難道是自己在賽前對他的調整有問題嗎?
也不應該啊。
不應該會這樣啊。
米爾斯對于自己是很有自信的,而且他復盤了一遍發現……
自己也沒有發現還有什么問題。
再來一次的賽前準備可能也是這樣。
那么。
到底是什么呢?
忽然。
這個時候解說員的即興一句話,仿佛提醒了他。
“沒想到蘇缺席了這么多場鉆石聯賽。”
“結果是在憋個大的。”
“太讓人不可思議了,他這一手真是出奇制勝,出乎意料的強悍!!!”
別的話都無所謂。
那些奉承的話,米爾斯也都自動過濾。
真正讓他在意的還是這家伙說的第一句。
“沒想到蘇缺席了這么多場鉆石聯賽。”
是啊,他缺席了這么多,這是為什么呢?
明明他在國內的比賽調整也不少。
以他以前的比賽強度來看。
以他的健康程度來看。
以他的傷病報告來看。
都不敢有這樣的問題。
以前他的出勤率可是比博爾特要高得多。
那為什么……
呼啦的一下。
米爾斯就像是被一記重錘砸到了自己的腦袋。
因為這個時候解說員的下一句話算是徹底點醒了他。
“博爾特連續這么多場比賽都跑出了極強的成績,沒想到會在最后一場和蘇的關鍵對決中失利。”
“這真是太遺憾了,本來賽前我更看好的是他……”
后面說的什么也不重要了。
米爾斯真正讓他反應過來的就是——
博爾特連續這么多場比賽都跑出了極強的成績。
連續這么多場都跑出了極強的成績啊。
該死!
難怪蘇這段時間沒有怎么比。
我怎么會犯這樣的錯誤呢?
連續的強勢輸出對于運動員的狀態是有極大消耗的,不僅僅是在提升和調整運動員的狀態,同樣也在損耗運動員的狀態儲備。
身體儲備。
乃至是精神儲備。
生物力學過載。
關節與骨骼的機械性損傷機制。
在田徑運動中,運動員身體承受的機械負荷遠超日常活動。以短跑為例,頂級運動員在起跑瞬間地面反作用力可達體重的4-5倍,跳躍項目運動員落地時沖擊力甚至超過自身體重的10倍。這種高頻次、高強度的外力作用,通過關節-肌肉-骨骼動力鏈傳遞,最終導致局部結構的疲勞累積。
其中包括但不限于。
關節軟骨的磨損與退變。
應力性骨折的累積效應。
韌帶與肌腱的疲勞斷裂。
能量代謝的氧債與自由基損傷。
免疫抑制與炎癥因子風暴。
激素水平的紊亂。
再加上神經肌肉疲勞。
中樞與外周的調控障礙。
用這個蘇自己論文里面的話就是——
長時間高強度運動導致大腦5-羥色胺與多巴胺比值升高。
5-ht是抑制性神經遞質,其濃度上升會增加疲勞感。
而da作為興奮性遞質,可提升運動動機和肌肉募集效率。
運動員在疲勞狀態下,腦脊液中5-ht代謝產物5-hiaa濃度增加27%,同時da釋放減少18%,導致神經驅動下降,肌肉收縮力減弱。
而且反復運動使神經肌肉接頭處乙酰膽堿釋放量減少,同時突觸后膜上ach受體敏感性降低。
電生理研究顯示,經過2小時耐力訓練后,神經肌肉接頭的終板電位幅度下降30%,導致肌肉激活延遲,動作協調性變差。這種延遲在短跑、跳躍、變向等需要快速反應的運動中,會顯著增加關節扭傷風險,加劇關節的不受控性質。
更不要說。
肌肉疲勞的本質是興奮-收縮耦聯障礙。
長時間運動導致肌漿網鈣釋放減少、肌鈣蛋白對鈣離子親和力下降,使肌肉收縮力減弱。
細胞內atp濃度降低、無機磷酸鹽和氫離子積累,也會抑制肌球蛋白atp酶活性。
短跑運動員在重復沖刺后,肌肉最大收縮力下降25%,而疲勞恢復時間延長至正常水平的2倍。
現代田徑訓練追求“超量恢復”,但當訓練負荷持續超過機體適應能力時,便會引發疲勞累積和代償性損傷。
這叫做——訓練負荷與恢復的失衡:系統層面的累積效應。
該死……
該死的
太該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