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更多。
如果是蘇神實驗室,肯定還會做出更多的判斷。
比如中樞神經系統疲勞與動作控制紊亂。
高強度運動依賴大腦皮層、基底神經節等中樞結構對肌肉的精準調控。
連續訓練會導致中樞神經遞質如多巴胺、5-羥色胺耗竭,使運動皮層興奮性下降。
當運動員出現中樞疲勞時,其動作執行的誤差率增加22%,特別是在需要精細協調的環節。
如短跑終點沖刺的蹬擺配合。
這種控制能力下降會迫使身體啟動代償模式,如用腰背部肌肉代償核心穩定性,引發腰椎損傷。
博爾特以前為什么腰背部總是容易出現傷病?
他的教練還以為是他訓練偷懶其實并不是,而是博爾特這種身高體型需要循序漸進。就是一味的上訓練容量,但是他的身體素質和肌肉力量有沒有提升上來……
那只會讓他原本就有脊柱側彎的身體。
更加出現問題。
這個直觀反應就是表現在他的腰背肌肉問題上。
只可惜現在這個概念,米爾斯最多是通過經驗和猜測能夠揣測到幾分。
具體的概念他現在也不可能知道。
還有能量代謝系統的氧化應激損傷。
高強度訓練主要依賴磷酸原系統和糖酵解供能,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活性氧。
當活性氧生成量超過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清除能力,會攻擊線粒體dna、細胞膜脂質及肌漿蛋白,導致肌肉收縮效率下降。
同時,氧化應激會抑制衛星細胞活性,進一步延緩肌肉修復。
更加精細的檢查還有——
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功能紊亂。
長期高強度訓練會持續激活hpa軸,導致皮質醇水平升高。皮質醇雖能促進糖異生維持能量供應,但過量會抑制蛋白質合成、降低骨密度,并削弱免疫細胞活性。
當唾液皮質醇濃度持續高于14μg/dl時,運動員上呼吸道感染風險增加3倍,呼吸換氣會更加困難。
還有睪酮-皮質醇比值失衡與恢復障礙。
睪酮是促進肌肉合成的關鍵激素,而連續高強度訓練會使睪酮水平下降15%-30%,同時皮質醇升高,兩者比值降低。t/c比值每下降0.1,肌肉蛋白分解速率增加8%,直接影響訓練后的恢復質量。
還有動力鏈失衡導致的負荷轉移。
人體運動依賴“足-踝-膝-髖-核心”的動力鏈協同。當某一環節,比如踝關節背屈功能受限。
或者因疲勞或損傷出現功能下降時。
負荷會向相鄰關節轉移。
這是關鍵點!
要考!
短跑運動員小腿肌肉疲勞會導致足跟著地模式增加,膝關節沖擊力提升27%,進而引發三關節的綜合不適。
再加上神經肌肉控制延遲與損傷閾值降低。
肌肉疲勞會使本體感覺傳入神經如肌梭、高爾基腱器官的信號傳導速度減慢,從肌肉接收到刺激到做出反應的時間延長0.05-0.1秒。
在跳躍、變向等快速動作中,這一時間差會導致關節處于不利受力位置。
如膝關節過伸。
使韌帶、半月板承受的剪切力超過其損傷閾值。
最后還有骨重建失衡與應力性骨折。
比如骨重建失衡與應力性骨折。
骨骼通過“破骨-成骨”過程適應機械負荷,但連續高強度訓練會打破這一平衡。
當股骨頸、脛骨等部位的壓應力超過200mpa,約為骨極限強度的40%,破骨細胞活性增強而成骨細胞功能受抑,形成微骨折。
80%的應力性骨折發生在連續訓練超過12周且負荷遞增率>10%/周的運動員中。
再配合心血管系統的慢性壓力負荷等等。
所以。
米爾斯這個想的方面沒有錯。
博爾特如果,也擁有蘇神的這個團隊。
那他肯定不會在剛剛出現這個問題。
這也是運動員訓練比賽和備戰的一部分。
他思思盯著。
這一場的失敗,讓他從博爾特高亢狀態里面清醒了過來。
頓時才發現這個時代已經走到了不同的分叉口,如果自己還像以前一樣,完全只堅持傳統個人經驗主義。
那么這一次的失敗。
很可能不是偶然。